艺术的园地(第2/3页)

间接的效果,就是我们研究艺术有素之后,心灵所受得的影响,换言之,就是体得了艺 术的精神,而表现此精神于一切思想行为之中。这时候不需要艺术品,因为整个人生已变成 艺术品了。这效果的范围很广泛,简要地说,可指出两点:第一是远功利,第二是归平等。

如前所述,我们对着艺术品的时候,心中撤去传统习惯的拘束,而解严开放,自由自 在,天真烂漫。这种经验积得多了,我们便会酌取这种心情来对付人世之事,就是在可能的 范围内,把人世当作艺术品看。我们日常对付人世之事,如前所述,常是谨慎小心,辨别是 非,打算得失的。换言之,即常以功利为第一念的。人生处世,功利原不可不计较,太不计 较是不能生存的。但一味计较功利,直到老死,人的生活实在太冷酷而无聊,人的生命实在 太廉价而糟塌了。所以在不妨碍实生活的范围内,能酌取艺术的非功利的心情来对付人世之 事,可使人的生活温暖而丰富起来,人的生命高贵而光明起来。所以说,远功利,是艺术修 养的一大效果。例如对于雪,用功利的眼光看,既冷且湿,又不久留,是毫无用处的。但倘 能不计功利,这一片银世界实在是难得的好景,使我们的心眼何等地快慰!即使人类社会不 幸,有人在雪中挨冻,也能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感兴,像白居易的讽喻诗等。但与雪的美无 伤,因为雪的美是常,社会的不幸是变,我们只能以常克变,不能以变废常的。又如瀑布, 不妨利用它来舂米或发电,作功利的打算。但不要使人为的建设妨碍天然的美,作杀风景的 行为。又如田野,功利地看来,原只是作物的出产地,衣食的供给处。但从另一方面看,这 实在是一种美丽的风景区。懂得了这看法,我们对于阡陌、田园,以至房屋、市街,都能在 实用之外讲求其美观,可使世间到处都变成风景区,给我们的心眼以无穷的快慰。而我们的 耕种的劳作,也可因这非功利的心情而增加兴趣。陶渊明《躬耕》诗有句云:“虽未量岁 功,即事多所欣”,便是在功利的工作中酌用非功利的态度的一例。

最后要讲的艺术的效果,是归平等。我们平常生活的心,与艺术生活的心,其最大的异 点,在于物我的关系上。平常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对峙的。艺术生活中,视外物与我是一 体的。对峙则物与我有隔阂,我视物有等级。一体则物与我无隔阂,我视物皆平等。故研究 艺术,可以养成平等观。艺术心理中有一种叫做“感情移入”的(德名Einfülun y,英名Empathy),在中国画论中,即所谓“迁想妙得”。就是把我的心移入于对 象中,视对象为与我同样的人。于是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皆有情感,皆有生命。 所以这看法称为“有情化”,又称为“活物主义”。画家用这看法观看世间,则其所描写的 山水花卉有生气,有神韵。中国画的最高境“气韵生动”,便是由这看法而达得的。不过画 家用形象、色彩来把形象有情化,是暗示的;即但化其神,不化其形的。故一般人不易看 出。诗人用言语来把物象有情化,明显地直说,就容易看出。例如禽兽,用日常的眼光看, 只是愚蠢的动物。但用诗的眼光看,都是有理性的人。如古人诗曰:“年丰牛亦乐,随意过 前村。”又曰:“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推广一步,植物亦皆有情。故曰:“岸花飞 送客,樯燕语留人。”又曰:“可怜汶上柳,相见也依依。”并推广一步,矿物亦皆有情。 故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又曰:“人心胜潮水,相送过浔阳。”更推广一步, 自然现象亦皆有情。故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曰:“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 青。”此种诗句中所咏的各物,如牛、燕、岸花、汶上柳、敬亭山、潮水、明月、春风等, 用物我对峙的眼光看,皆为异类。但用物我一体的眼光看,则均是同群,均能体恤人情,可 以相见、相看、相送,甚至于对饮。这是艺术上最可贵的一种心境。习惯了这种心境,而酌 量应用这态度于日常生活上,则物我对敌之势可去,自私自利之欲可熄,而平等博爱之心可 长,一视同仁之德可成。就事例而讲:前述的乞丐,你倘用功利心、对峙心来看,这人与你 不关痛痒,对你有害无利;急宜远而避之,叱而去之。若有人说你不慈悲,你可振振有词: “我有钞票,应该享福;他没有钱,应该受苦,与我何干?”世间这样存心的人很多。这都 是功利迷心,我欲太深之故。你倘能研究几年艺术,从艺术精神上学得了除去习惯的假定, 撤去物我的隔阂的方面而观看,便见一切众生皆平等,本无贫富与贵贱。乞丐并非为了没有 钞票而受苦,实在是为了人心隔阂太深,人间不平等而受苦。唐朝的诗人杜牧有幽默诗句 云:“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看似滑稽,却很严肃。白发是天教生的,可见 天意本来平等,不平等是后人造作的。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