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颂(第3/3页)

在柳荫街一处小院的陋室里,我见到了王实先生。他正穿着背心儿卖力地用锛凿斧锯等等工具加工一块一米多长,一寸来厚的木板。汗珠从他圆圆的头顶滴答滴答落个不停,落在木板上,湿了一大片,没等干透就被黄粉似的锯末覆盖了。他在斫琴,在仿制那张著名的九霄环佩。

王实是个普通的琴人,曾在政府机构、外企、私企辗转了一大圈,有过太多的烦恼与坎坷,后来机缘巧合遇到了古琴,进而为琴所感动,以琴为知音,抚琴、教琴,并最终放下身边琐事拜名师学习斫琴,这一学就是四五年光景。

“古琴与其他乐器不同,其他乐器是演奏给别人听的,而古琴更多的是弹给自己听的,或者说是听到自己心灵之音。教琴者和学琴者从长远讲本质上是同学,他们共同的老师只有琴。”王实对琴的理解与众不同。在他看来,听琴更多是听“弦外之音”,勾、剔、抹、挑之间无不是抚琴者的人生感受。琴者,情也。凡人之情,皆触于心,发于声。同一首曲子即使是同一个人来弹,不同的心境下听起来的感觉可能截然不同。这就使得每一次演奏其实都是不可重复的唯一一次。或许,这正是古琴的玄妙吧?

他琢磨过上千把琴,有古人所制,也不乏今人新斫。但他觉得现在的琴大多没有下足古人那份心思,却一味追求发挥木质与音响系统的极限。“若论音量和感染力,古琴再怎么做也比不上西方乐器。然而古琴是为了引导人听到自己的心声,而不是取悦或炫技。”

“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在那些行将逝去的工艺里,必藏着智慧的精灵。他的理想是完全按照古法斫出一把真正的琴。为此,他拖着生病的腿去福建深山寻找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杉木;为此,他寻访到掌握古法炼漆工艺的老师傅学习漆艺;而他用的弦则是传统的丝弦,不是流行的钢弦……或许,唯有沿着蜿蜒流逝的文化长河溯流而上才能寻访到一方文明的圣土。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或许那里才是心灵的憩园。

一曲《良宵引》,曲律虽简,却有天地之声,更有琴者的心声,是淡泊远志的情感抒发,更是纯化灵魂的大美之音。其实,古琴之美正在于用最少的音表达了最深邃的思想。抚琴者貌似放松和悠闲,却是正在专心致志地与自己内心进行严肃的对话,而其心底正在寻求自在与解脱。就在琴韵流动之间,他们捕捉到灵光一现的刹那,心智也随了那环佩相触般的美妙声响升华到九霄。

————————————————————

(1) 京腔:明末清初在北京流行的一个戏曲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