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详红楼梦(2)(第5/12页)

这"红楼梦"的第一百回是从更早的早本里保留下来的。"末回警幻情榜"与"末回撒手"并不冲突──"悬崖撒手"一回内有情榜。回目内有"悬崖撒手",也许没有"情榜"。

第二十五回通灵玉除邪一段,庚本眉批:"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为恨。丁亥夏,畸笏叟。"

一七六二年,作者在世最后一年的季春,畸笏已经看过百回"红楼梦"末了的"悬崖撒手回",发现他从前拟的十二钗副册、又副册人名错误,但是五年后又慨叹他看不到"悬崖撒手"一回了。当然这是因为此回改写过,他没看过的是此回定稿。这改写的"撒手"回也遗失了。也许不在那"五六稿"内,否则他似乎不会没看到。

宝玉出家,是从蒋玉菡袭人家里走的。改写过了"花袭人有始有终"一回,理应带改"悬崖撒手"回,照应前文。此外就我们所知,末回情榜早就该删十二钗三副册、四副册了。榜上女子归入十二钗分等次,男子除了宝玉,不会没有柳湘莲秦钟蒋玉菡,大概还有贾蔷,因为画蔷的龄官一定在榜上。一七六○初叶改写,可能添上贾芸。不过十二钗都是薄命司,贾芸红玉多半是结局美满的,那就榜上无名了。

此回宝玉去过青埂峰下后,该到警幻案下注销档案,再回西方赤瑕宫去做他的神瑛侍者。此后还要接写宝钗的事,因为第一回甄士隐的歌词有"说什么粉正浓,脂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本夹批:"宝钗湘云一干人"。写到她们老了,只能是在此处,除非宝玉做了十廿年或更久的和尚,考验他的诚意。宝钗作"十独吟",可能是被遗弃后,也可能是以前流散乡居的时候。那时候有宝玉,这时候也还有袭人作伴。因此最大的可能性还是自第八十一回起的"散场"局面中,宝玉出园,探春远嫁,黛玉死了。宝钗虽然早已搬出园去,各门各户另住,也不会常与宝玉见面。这时候写"十独吟",是"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见第四十二回总批)。

末回除了宝钗湘云,还写到李纨贾兰与族人贾菌。第一回甄士隐的歌词有"昨怜破祅寒,今嫌紫蟒长",甲戌本夹批:"贾兰贾菌一干人"。太虚幻境关于李纨的曲文如下: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帐鸳衾,只这戴珠冠,披凤祅,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簪缨;光闪闪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

李纨没受到"老来贫"的苦处,但是儿子一发达她就死了。宝玉二十几岁出家──十五岁(比今本大两岁)的时候"尘缘已满大半了"。──见全抄本第二十五回──贾兰比他小几岁,如果已经有了功名,不会不资助他,因此是在他出家后才发迹。所以也是在末回叙述贾兰接连高中,仿佛是武举,立了军功,挂了帅印,封了爵,像祖先一样。但是李纨没享两天福就死了。

第一回贾雨村"对月寓怀"一诗,甲戌本眉批中有"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当然不一定两次都是雨村作诗。

第二回雨村很欣赏一个破庙里的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心里想"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进去看见一个老和尚,"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本夹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又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又有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

同回冷子兴谈荣府,讲到宝玉的怪论与奇特的行径,雨村代宝玉辩护,认为有一种兼秉灵秀之气与邪气而生的人物,一方面聪俊过人,而乖僻邪谬不近人情。这就是雨村"能识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证"是"青埂峰证了情缘",在"末回撒手"内。显然全书结在雨村身上。末了的中秋诗也是他写的。

雨村丢官治罪,充军期满后,"眼前无路想回头",到荒山修行,看见青埂峰下一块大石上刻着情榜,但是他并不欣赏榜上那些"情不情"、"情情"的考语。这就是他"却不识得既证之后"。当然大石上也刻着全部"石头记",否则他光看各人的考语,不知道因由,也无从了解起。

这样看来,宝玉跟着渺渺真人来到青埂峰的时候,石头一"归位"就已经刻著“石头记"全书,包括情榜,否则如果本来没有,不会二三十年后石上又现出许多文字来。因此宝玉"证了情缘"就是看这部书,明白了还泪的故事,大彻大悟后,也不想"天上人间再相见"了,所以绛珠仙子并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