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第2/2页)

很显然,当身为人母的胡因梦再次探寻克氏时,多了母性的关切,开始深悟母性爱的教育。“尊重她、给她试误的自由、给她自己寻找答案的独立性和空间、教给她观察内心活动和关系互动的方法:教育真的不是理论,你必须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注意自己的反应有没有伤害到孩子。”母性的光辉、亲子关系又成了她心灵新的回溯。

总之,翻阅着书中每一页纸,胡因梦的生命历程一点一滴地展现出来,朝圣,解构,到纯粹的意识,慢慢地去感知这个“不属于任何教派,只服膺于真理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非凡又超凡的女性,不知道什么时候,手已经触摸到自己的内心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次阅读,而是一次洗礼,是安慰,是感动,是顿悟,是解放,是自由,是返璞归真,是聆听自己的心跳声……

也许胡因梦不会喜欢我道明,她是李敖的前妻,而我忍不住这样说,只是为了表达我对她这册书的敬意。在我看来,李敖喧哗地放了那么多言——等身的著称,都不及他前妻平平静静、低声细语的一次回忆——这本书!

2006年11月13日

某一类人的饕餮盛宴

拉萨,酒吧,愤怒小说,痞子音乐,单身郎,独身女,浪迹天涯,酒,咖啡,性,单相思,一夜情,邂逅,猎艳,贫穷,孤独,玩世不恭,特立独行,无产阶级的身份,资产阶级的生活,等等,还有高原诡异的风光、人情、文化……还有什么?问题是还需要什么?我觉得马崧的《拉萨酒吧》似乎把某一类好看小说的元素都汇集了,搞了一次“大集合”,一次让某一类人足以饕餮的盛宴。对马崧来说,似乎也是对这一类小说推向极限的一次远行,一场冒险。

那么,这是怎样一类小说?我轻易想到的是大卫·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诺曼·梅勒的《硬汉不跳舞》、库尔特·冯尼格的《猫的摇篮》,还有电影《美国往事》、《去天上的路上》,等等。当我罗列举出这一堆作品名之后,相应的追随者——这一类人的特征也端倪初露了,他们的年纪在15~30岁,天性中有亲热文艺、犯规衅事、不甘愿世俗的细胞,小说,诗歌,音乐,电影,绘画,是他们打发无聊和装扮门面的东西,但是无聊、寂寞还是照旧纠缠着他们,因为他们内心有太多不切的愿望和冲动;他们的青春贫血又缺氧,或者恰恰相反;他们经常满嘴脏话、怪话,生活和情感时常无着无落,但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貌似堕落,又心怀雄心壮志;他们感情偏激,理性薄弱;他们率直有余,机智不够;他们害怕平庸,却又缺乏惊天动地的才气和毅力;他们蔑视功名利禄,又不甘寂寞……总之,他们有点儿问题,但不可怕;有点儿可爱,但不可亲。如果飞翔的翅膀可以像假肢一样出售,我猜想他们一定是踊跃的认购者,因为他们总相信自己的生活在别处、在远方、在空中、在山岭的那一边……对这一类人,西方一度曾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但对国人似乎稍嫌狭窄了一些,难以如数包纳得了。国人创造了一些词,诸如“愤青”、“文青”、“行者”、“诗性小资”等。我相信,这一类人对《拉萨酒吧》一定会有种一见钟情的意味,因为书中堆满了他们的脚步声、心跳声,包括种种非凡的愿望和想象。我觉得,小说的品相和特质很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女导游芳芳,其品相当属漂亮;其性情如她身上的香水,浓烈而嚣张;其趣味似她常品的蓝山咖啡,不俗媚但略为偏执;其风度有如她的生活,落落大方又缺乏经心精美。不用说,喜欢像芳芳这样女子的人,都会喜欢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