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提炼人性温度(第6/20页)
《高山流水》为我国十大古曲之一,其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成所著的《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里面对该乐谱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后人根本无法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所以,虽然人们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但完全是“心向往之”,对其中的音乐并无切身体会。现在流传较广的《高山流水》曲谱,是山东盲人艺术大师王殿玉先生所创,属古筝曲,与古琴曲《高山流水》有很大的区别。但因为它们的乐曲名字相同,常常被人们弄错,以至于张冠李戴、混淆莫辨。
据历史记载,俞伯牙的后辈中,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做高渐离。他精通音律,擅长击筑(古代一种乐器)。当年与荆轲一见如故,结为知己,认荆轲为大哥。后荆轲受燕太子丹所托去刺杀秦王,为表达自己对荆轲的敬意,高渐离在易水河畔亲自为其击筑高歌。一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千古绝唱。相传该曲音韵铿锵,声震天地,成为《高山流水》的副本。《易水歌》之所以能成为《高山流水》第二,并不是说两首曲子一样,而是高渐离与荆轲的友谊堪比伯牙、子期。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高渐离隐姓埋名,想方设法接近秦王,以完成荆轲刺秦王的遗愿。最后他被秦王熏瞎了双眼,拼尽全力,仍然未能谋刺成功。两个前赴后继的知己,用自己的热血又一次演绎了俞伯牙、钟子期他们高山流水般的友情赞歌。唐代著名的诗人骆宾王有感于他们的故事,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至今水犹寒。”这首诗既咏史又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自己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山未可嵯峨,水不必泱泱,山傍水而愈显高,水依山越发温柔,琴弦可以有滞涩,曲调可以论古今,只要知音,弦断也能听。高山有自己的绝唱,流水能听懂,因她是他的知音,历经二千年的沧桑,他只消在冷冷的七弦上优雅的一挥手,那汹涌的此起彼伏的流水便会为他敞开心扉。
“高山流水”,把友情推向了一个诗化的高度,而现实生活中的友情,远远没有那么高贵,人们常常发出“觅得知音难上难”的感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从远古至今,似乎每个人都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知音。在夜色苍茫的旷野里、在风雨飘摇的旅途中,与你同行的,一生中真正能有几人?谁能真正的找到知音?谁又能真正的与自己共鸣?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不可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算是我们本人也不可能完全清楚明白自己的心理,又怎敢去奢望别人能懂自己?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世俗与功利往往会使友情蒙尘,于是更多的人纷纷把友情寄托到了虚拟的网络中。在现实中,“你看云时很近,你看我时很远”,而网络却拉近了你我之间的距离。走进网络,天涯海角仿佛咫尺,大江南北犹如比邻;走进网络,我们找到了许多似曾相识的朋友。在清醒和虚幻之间,在真实与模拟之间,我们得到了温馨、快乐和扣人心弦的旋律。在这里,才发现,原来大家都喜欢真诚唾弃虚伪;才发现,心与心的交流,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才发现,在现实中难以得到的纯真的友情,在网络中伸手可得。可事实上,事情的发展总是有一定规律的。
友情与一般的交情不同。交情更看重的是空间距离,无交则无情;而友情却可以忽视空间的距离,不能忽视的是心灵的距离。友情可以缩短距离,但距离也可产生友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是距离无法隔断友情,反而使友情更加深远的一个明证。有了友情,天地可以变小,它被友情所充盈;距离可以缩短,两颗心千里之外可以相映。真正的友情,追求的是心灵之间的零距离。所谓“道不同不相与为谋”,就含有这方面的意思。
只有恭维的网络友情会让理智的人失去理智,糊涂的人更加糊涂;多情的人更加多情。这样的友情不是友情,更不是所谓的知音、知己。现实没有那么完美,网络也一样,那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求及的,美好的东西只能欣赏,不能强求。正因为你习惯了虚拟网络密友的恭维,所以现实中言语稍有不慎便容易产生误会。
不管是网络中,还是现实中,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需要经历生活风浪的锻打和撞击,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感情不是靠激情而是靠耐力来完成的,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还是让我们用一份真诚,两份执著,三份人格,四份坚持……来经营这份来之不易的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