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撒哈拉沙漠(第14/22页)

这些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都间接地向我们展现出了沙漠的另一面。

野蛮的婚礼

在撒哈拉,当地的撒哈拉威人结婚都很早,尤其是撒哈拉威的女性结婚更是早到不可理喻,甚至还是小孩的时候就要嫁为人妇:

“我们沉默地又喝了一道茶,最后我忍不住问罕地:‘你不觉得姑卡还太小了吗?她才十岁。’罕地很不以为然地说:‘小什么,我太太嫁给我时才八岁。’”

这种年纪在当时的中国,也只是作为童养媳而已。由此可见,撒哈拉威人的新娘有时候还真是小的离谱。

此外,撒哈拉威人结婚时的风俗也是非常特别的,特别到让人有些无法理解,但这正是当地特有的民族风俗。首先是结婚前少女压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谁,见面自然更是不可能(这到和中国古代封建时期挺像),而且通知女孩她要结婚这个消息的并不是她的父母,而是她的父母委托一个认识的朋友来告诉女孩,因为他们觉得这种事情是“不好直讲”的,说这话的时候,不但不觉得自己迂腐,反而非常的理直气壮。

在中国,男女双方结婚时,男方应到女方家下聘礼,关于这点,撒哈拉威人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聘礼的含义要更多一层而已。

“在撒哈拉威的风俗,聘礼是父母嫁女儿时很大的一笔收入。过去沙漠中没有钱币,女方所索取的聘礼是用羊群、骆驼、布匹、奴隶、面粉、糖、茶叶……来算的。现在文明些了,他们开出来的单子仍是这些东西,不过是用钞票来代替了。”

之所以会收这么多的聘礼,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婚后新郎是要住进新娘家的,而且要住满六年才走这也是习俗。

接下来的一个月,撒哈拉威的准新娘就要开始做装束上的改变了,

“不到一个月,姑卡的装扮也改变了。罕地替她买了好几块布料,颜色不外是黑、蓝的单色。因为料子染得很不好,所以颜色都褪到皮肤上,姑卡用深蓝布包着自己时全身便成了蓝色,另有一种气氛。虽然她仍然赤足,但是脚上已套上了金银的镯子,头发开始盘上去,身体被涂上刺鼻的香料,混着常年不洗澡的怪味,令人觉得她的确是一个撒哈拉威女人了。”

这一个月的准备,也算是一种间接的婚前培训吧。

结婚前一日,新娘是要离家的,只有到结婚的当日才由新郎将新娘接回来。这个时候新娘照例还是要打扮一番的,由新娘的母亲以及新娘家的七大姑八大姨来进行,首先要弄的是头发,这可是一项及其重大的工程:

“她的头发被放下来编成三十几条很细的小辫子,头顶上再装一个假发做的小堆,如同中国古时的宫女头一般。每一根小辫子上再编入彩色的珠子,头顶上也插满了发亮的假珠宝,脸上是不用化妆品的。之后,再换上新衣服,也就是新娘装,这是一条肥大的裙子,等姑卡穿上那件打了许多褶的大白裙子后,上身就用黑布缠起来,本来就很胖的身材这时显得更臃肿了。”

因为在撒哈拉威人眼里女子一定要胖才美,这也许和胖的人看上去比瘦的人更能多子多孙也有点关系吧。

结婚当天,新娘家会敲起羊皮大鼓,可能是起到辟邪的作用吧,不过节奏据说有点诡异: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这时鼓声响了起来,它的声音响得很沉郁,很单调,传得很远,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婚礼,这种神秘的节奏实在有些恐怖。在打鼓的同时,女人们开始唱歌,歌声实在是不好听,她们随着鼓声开始唱起没有起伏的歌,调子如哭泣一般。”

而男人们则在旁边配合着拍手,这个过程会持续好几个小时,一直到清晨三时就可以随着新郎去迎亲接新娘了。接新娘的时候,新娘要拼命挣扎反抗,拿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结婚不挣扎,事后要被人笑的,拼命打才是好女子。直到这个时候三毛开始不喜欢这个结婚方式了,之前的三毛对于这个婚礼是“幻想着,我正跑进天方夜谭的美丽故事中去。”而现在,三毛对这个婚礼是有点愤怒了。之后到了新娘家,还有一个名为“哭叫”的类似仪式一般的过程,说白了,这个过程就是“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经过这个仪式之后,三毛彻底地愤怒了:

“我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失望而可笑,我站起来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大步走出去。”

之后就是婚礼的庆祝,要进行六天,六天里都是同一个节目:吃喝唱歌击鼓,而在这个期间,新娘是被隔离在屋子里的,三毛曾去看望过姑卡,她的变化让三毛惊讶:

“看见她过去胖胖的脸在五天之内瘦得眼眶都陷下去了,我心里一抽,呆呆地望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