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当文艺成为一种『病』(第9/10页)

前段时间,北京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铲除了一大部分,一时间舆论哗然。然后教委先是说自己不知道具体情况,然后又声称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等到真正开学的时候,一万多名学生当中,有六千多人不是回到老家读书,就是不知道被如何安置了。

其实他们在这里读书也未必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因为在这里并没有他们考学的位置。按照考生属地的原则,他们也必须回到原籍去考试。这个城市当中并没有他们的梦想,因为他们的原籍录取线可能非常高,他们不太可能按照那个标准成为高考的赢家。

而回到这个需要暂住证的城市当中,也不会有他们真正的归属。按照户籍的制度,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资格享受城市的福利,只能做建设者,建设完了就奔赴下一个工地,这个城市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为了生活,他们还是来到这里,只是最初的梦想往往不断被现实磨损,最后变成妥协,承认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的地位。

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取消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户籍制度,然后在社会保障方面进行无差别覆盖。可能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我们这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么多人口会不会蜂拥着进城,社保的压力是否能够承受?这些都是问题,但要是我们知道一年“三公”经费的数目,想必就不会对钱够不够而有所怀疑了。每个城市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用不公平的户籍制度建立起篱笆,终将会以损失社会公平为代价,这样的城市哪怕是天堂,也只是对少数人开放的所在。这个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想不想的问题。问题只是在于,很多人不想这么做。

自己感动自己算怎么回事

早上一醒来,发现自己获得了一个大奖。该大奖最近几年风光无限,是为“感动中国”大奖。倒也不是因为在下在报纸、杂志上胡说八道有功而得此荣誉,而是这次“感动中国”的大奖颁发给了“中国人”这个群体。由于在下的国籍并无更改,所以也算在得奖的人群当中。

这应该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儿。去年天灾人祸频仍、各种活动不断,不论是冰灾还是地震,奥运还是残奥,由于并未去国怀乡,倒是都经历过了。灾祸自然不必说,也是捐了一些钱,算是尽了微薄之力。奥运期间遵守各项临时措施,不论是单双号限行还是微笑对待远客,也都是做到了的。作为一个国民,自觉还算是合格。

但是且慢。作为一个一直比较低调的人,对于“感动”这件事有些别的想法。一般来讲,说起感动来都应该是感动别人,自己总是感动自己就未免感情过于丰富了一些。生活里一旦感动起来无非两个情况:追求爱人与照顾家人的时候。追求爱人要是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恐怕就会出问题,因为这玩意儿能不能被对方接受实在还在未定之天,要是先把自己从心理上摆成个情圣的样子,估计这姿势未必好看。对方会觉得您过于自恋,到底是为了求爱还是为了让自己有个感动自己的机会很难说。老实说,一般这样的感动效果不好。而照顾家人算是孝行,“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完人”,要是先把自己感动得涕泗横流,就比求爱时的那种自恋之感动还要不堪了。

有鉴于此,对于自己感动自己这件事,我个人一直是抱有相当警惕的。与传说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相比,“表扬与自我表扬”恐怕在我们这里更是常见。外面的表扬就不必说了,那是急如闪电一般会拿到国内发表的,自我表扬则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当中。这个“感动中国”最终能够把全体中国人都纳入其中,已经达到了“自我表扬”的巅峰状态。因为这个活动叫做“感动中国”,那就是说观众是所有国人,而全体国人获选的话,就等于没有了观众。您看见过没有观众的演出么?那肯定不叫做演出,而叫做自娱自乐。

说起来这个创意大致取自去年的《时代》杂志,当时该杂志把年度人物颁发给了全球的网民。可惜的是,学习这东西确实也是需要智商的。因为世界上有上网的人,也有不上网的人,这个演出是有观众的。一旦做出了全称判断,把所有人都包含在内的话,就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另外某种动物了。

而一旦把所有人都加入进去的话,基本就算是一种忽悠,让大家陷入集体无意识当中,在全体的辉煌之下进入一种催眠状态。您看过那种歌手演出没有?他或者她在台上高喊:“现场的朋友们,你们是最棒的!”我们怎么就最棒了?是因为鼓掌卖力还是我们跟你唱的一样好?还是因为我们掏钱买了门票,所以我们就最棒了?掏钱就成最棒的,这个世界倒是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