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国人的劣根性(第14/15页)

其实我倒是想说一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各国确实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纽约大街上也不是随时跑着裸奔的人吧?入乡随俗是客人应该尽到的礼数,虽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大家都有个惊喜也不是坏事,但能够不这么刺激别人视觉,未尝不是做客之道,也算是给点儿面子嘛。

当然,如果法律没有禁止这种行为,我个人倒是很欢迎这样的行为艺术走入我们的生活,毕竟这也是开放之后的特产。明年记得提醒我,到这一天的时候不开车了,专门坐地铁去。

没有人会真正冷漠地活着

日前,广州市文明办公布了第四届道德模范奖名单,其中“见义勇为”类10名获奖者全部是公交的士司机和保安员,籍贯多为外地,再度引发“广州人情冷漠”的议论——这是报纸上的词句,我在这里全文引用,是觉得这段话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已经没啥好说的了,除了这个议论实在是不知所谓之外。

其实见义勇为者大多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人士,并不能得出广州人情冷漠的结论。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工作当中,公交与的士司机的工作让他们每天都在街面上奔走,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的时候比较多;保安员是最接近管理社会秩序的专业人士,很可能第一个到达现场,并且有一定的训练。这几种工作比较辛苦,广州本地人可能从事者不多。所以,从基本的统计学上来说,这很有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而并非是广州人情冷漠。

关于人情冷漠这件事也并非只有广州遭此恶名,自从那个搀扶老太太反而被判赔偿的案子之后,至少不下于5次曾经在报刊上看到相同的新闻,基本情节都是某人摔倒在地而无人问津,甚至另外一个版本的“彭帅案”前段时间又上演了一次。这是不是说明我们这里都是人情冷漠了?

还有另外一条新闻倒是值得很多人想想。有位老者前些时候也是摔倒在地,确实有人旁观,但这并非只是单纯的旁观,而是具有合理理由的。其中一个理由当然是怕被赖上,更多的理由是老人摔伤之后最好不要移动,而是应该等专业的医生来处置。同时,有人从店里拿来衣物盖在老人身上。

从这种事情的出现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并非是人情冷漠,而是我们的社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理性,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专业化的态势。试问一下,如果现在有突发事件而自己觉得无能为力,有几个人不会拿出手机来报警或者叫救护车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由于与古代的熟人社会不同,更多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看上去似乎人情没有当年那么浓厚。实际上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是大家把原本由民间自发的互助行为交托给了专业分工不同的机构而已。用熟人社会的道德指向来衡量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虽然得出人情冷暖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毫无意义的。

陈志武先生出版的畅销书《金融的逻辑》当中,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从经济学上说,古代的人情味道厚重,其实是社会成本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被模糊化,最终成为一种道德的准则。这不仅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那种道德维系的成本在那个时代相对的约束性高,而且容易得到大众的遵守,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最好不轻言什么世风日下、世道浇漓,你很难说清目前阁下所“使用”的到底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的标准。而一旦用上不合适的说法,这道德就成了打棍子,大家就都被某种罪恶感所折磨。问题是没有人会真正冷漠地活着,只是这种热情的表现手法与方式在进行着转换而已嘛,何苦与自己过不去呢?在我看来,在社会的转型期,固然应该奖励见义勇为者,但不要轻易去探究所谓的社会根源。

在“全民弱势”的背后

弱势群体一词现在挺流行的,原来这倒霉名词说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的人。再加上点儿收入虽然不低,但在社会上风评不佳的社会边缘人,一起构成的这么个社会阶层。说白了就是那种要不然是穷人,要不然是被人歧视的人。

但您看现在用这个词的场合可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基本上谁都在用。某报刊文《收入差加大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其中说到不但是出租司机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街头小贩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就连记者与大学教授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觉得自己是弱势的心理在社会上蔓延,几乎到了人人皆觉得自己是弱势的地步。而这个原因则在该文中被归结为收入差加大,所以大家就都觉得自己弱势了——原来在人家看来,弱势心理就是财迷的嫉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