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中国文化的前身与后事(第2/13页)
说这些并不是为这个学生以及他的父母乞怜,而是希望我们要反思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改换民族身份或者滥用权力的问题,这些东西是一个大背景下的枝叶,根源远不在此。至于如何能改变这种高考制度,也远不是一篇小文能够说清的。只是新闻里面说,何川洋已经跟北大重庆招生组签下预录取的协议,现在正在等处理的结果。孩子是无辜的,如果他的考试并无作弊的话,这就是他的成绩,不能因为更改民族身份而被抹杀。父母如何处理倒还罢了,祸及孩子总是不好的。如果能够把成绩与改民族身份的事情分开处理,倒是不失为两全之道。只是这个两全之道很是悲凉:孩子一纸文凭的代价是家长受到党纪国法的处理,这也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之一吧。
千古忠奸未有知
所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长跪在西湖岳王庙前的秦桧夫妇泉下有知,不知道是不是学会了上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能看到这条消息而感到欣慰:荆楚网转网友拍的照片,称自己在山东荣成成山头福海风景区旅游的时候,看到了一座当地旅游机构建立的“奸臣纪念馆”,里面列出了秦桧先生的同行们之大名与事迹,据说详尽得很。网友的说法是这个做法很“雷人”。
在还没有具体的消息与资料之前,讨论忠奸的问题似乎是远了点,更何况中国虽然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但只要是时世不同,这棺材板盖上了还是可以掀起来的,不论是弄出来鞭尸还是梳洗打扮一下放到圣人祠堂里陪祀冷猪肉,又或者是先陪祀然后鞭尸,更极端的是鞭尸也鞭了好几次,冷猪肉也吃了好多年,总是折腾个没完没了。到最后还有人打油诗云: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奸谁人知。谁人知?不学无术者反正是不知。
就我看来,这件事如果是真的,应该也不是为奸臣树立一座什么永不磨灭的丰碑之类的豪举,其后面的原因很可能简单到让人哭笑不得的程度:这“纪念”二字应该是某人不学无术的成果。大致的流程是这样:某人(很可能是领导)觉得自己这地方开发旅游要有噱头,也要有人文的景观。但自己这里没啥名人,风景虽好也不算出众,所以要出奇制胜地突出一个文化类别的东西,什么能够吸引眼球?结果就想起“奸臣”二字了。至于是不是对此物种有与众不同的爱好不好说。建了东西总要有个名头吧?关于人物的人文景观如果是新近设立的基本都冠以“纪念”之名,所以这东西就叫做“奸臣纪念馆”了。基本算是个没文化惹的祸。
这种事情算是屡见不鲜,当年曾有人征集过近年最雷人的标语口号,票选前十条基本都是让人以为出自能看文件的文盲之手。文化这东西虽然平日里似乎未必起眼,但在真到应用的时候,能够用好的确实不多见。
文字只是运用错误也就罢了,最多是出点诸如“宁可血流成河,不能超生一个”,以及这种“奸臣纪念馆”的笑话,但文字之后是文化的表现,而文化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往往是一种能够真正识别忠奸的能力。
正如上面那首打油诗里说的,不论是周公还是王莽,在他们还没把事情做完之前确实很多人都不能论断他们的行为是忠还是奸。能够判断这件事的,除了通过一般的常识,还要通过各种迹象与行为。后一种往往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而后一种的分析判断,没有文化作为底蕴,则根本就是不可能。
所以,或许我们的文明里有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反智主义说法,但终究还是很看重文化这件事的。因为没有文化的“忠”往往是愚忠,有了文化就有了真正的自觉性,那种对于国家或者正义的忠,远不是凭借朴素的感情所能比拟的。
顺便说一句,历代权奸当中,除了严嵩等几个异类之外,大多数还真是在文化上半通不通的人士。文化这东西学好不容易,学成个基本识文断字然后去祸害天下倒是很简单的事情。当然,这话我不是在说起这个“纪念馆”之名的人,而只是说出这么个现象,请勿误会。
故宫的金缕玉衣
大概上过学的中国人都知道“金缕玉衣”这个东西,那是古代丧葬制度中的一种器物,用金丝穿玉片,成盔甲状套在逝者的身上,看上去像个人形雕塑。据说玉有保持尸体不腐败的功效,这个理念是这种葬制的来源。当然,这是王侯之类人物专享的葬制,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的。
古玩市场上有时候会有这种玉衣的残片出售,整件的东西相当罕见,也不是民间藏家能够得到的。但最近正在审理的一桩案子当中,原北京燕山华尔森实业集团法定代表人谢根荣,3年期间违规骗取建设银行贷款7亿余元。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位谢先生曾经向建设银行的有关人士出示过自己收藏的两件金缕玉衣,从而得到了对方的信任。而这两件所谓的金缕玉衣其实都是西贝货,是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牛福忠串起来的,用的是谢根荣给他的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