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 狂热之日(第3/13页)

自己已经参加了比赛,这种感觉反而是后知后觉。

比如这次,明石好不容易有现实的感觉,是第二次预选结束之后。

啊,对了,自己也参加了芳江国际大赛,在自己梦寐以求的舞台上演奏过了。他这样想。

刚能够体会到参加比赛的喜悦,就得知自己落选了。

明石苦笑了。

也许,现在站在台上的参赛者,都从一开始就很明白自己在参加比赛。

有趣的是,有了管弦乐团的加入,反而能更清楚地看到演奏家的格局。这倒不是说身材是否高大,而是说他们作为个体的强弱很明显地凸显出来。

之前都是一个人单独在舞台上,集中精神表演时没有察觉到的东西都一一显现。显现出来的正是音乐家的格局、大小,还有蕴含的能量。

参赛者坐到椅子上。

他似乎正在确认自己在舞台上,有一瞬间的沉默。

他抬头看看指挥。

两人眼神交汇。

曲子平静地开始了。

旋律带着淡淡的哀愁,主题单纯美好。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在众多钢琴协奏曲中算是重量级。曲子很长,音符也特别多。

作为一首曲子,体量十分庞大,演奏者没有某种程度的格局和强韧,不可能弹好。

这位参赛者,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曲子。

明石看着全身黑衣的青年。

演奏家和曲子是否相合,这是一件饶有兴趣的事情。

虽说自己喜欢、自己擅长的曲子,通常观众听了也会有同样的感觉,但有时候自己并不擅长、很头疼的曲子,别人听了反而评价很高。

明石自己,总觉得自己适合曲风明媚的莫扎特这类古典的曲子,但是很意外的是,他对现代曲子的诠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许是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本质部分,无意识中反映到了曲子里面。

真的很强韧。他应该经常锻炼身体吧。

参赛者的背挺得直直的。

他应该也是在美国的音乐学院学习的吧。

留学曾经是明石憧憬的事。但是他感觉以自己的实力,就算去留学恐怕也跟不上。

不过到了现在也无所谓了,他觉得。就算不去西洋音乐的主场欧洲,去其他的国家学习,也能够得到其他收获。

明石在参加比赛之前憧憬的“生活者的音乐”,已经具备了能够自然产生的环境。

没有出过日本,一边在公司工作,一边参加音乐比赛,他的音乐却意外地获得了赞赏。也就是说,生活者的音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这种模糊的预感,到了比赛的尾声,已经在明石的心中成形了。

激烈的乐章,带着管弦乐团一起奔腾。

就像闪闪发光的宏伟寺院。拉赫玛尼诺夫。

跟起承转合完美的《第一协奏曲》《第二协奏曲》比起来,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多少有一些冗长无趣的感觉。

现在想想,在《第二协奏曲》受到狂热的欢迎之后,恐怕所有人都产生了“我想要更多这样的感觉”的愿望。

也就是说,他们的要求是“从头精彩到尾”的曲子。

在日本的歌谣曲中,某首曲子大热之后,就会出现创作相似品位曲子的要求。或是抽取大热曲中的精彩部分,在下一首曲子中重复使用,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出现。

当时应该也是类似的情况。拉赫玛尼诺夫自己决定创作“一首到处都是亮点,无论取出哪一段都很棒,会成为演奏中的最大看点的华丽协奏曲”,也并非难以想象。不管怎么说,他自己本身就是超人气的钢琴家,他也希望在演奏会中有撒手锏。

所以听《第三协奏曲》,会有一些冗长无趣的感觉。亮点就像短片一样一个接一个,弹来弹去都是高潮。不像《第一协奏曲》和《第二协奏曲》那样,一点点上升,慢慢到达高潮,所以让人有一种冗长的感觉。

所以,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需要极度冷静的头脑。在曲子本身煽情的部分,如果演奏者太过投入,忘记了自我,就会变得空有激情,失去感染力。

这一点,参赛者似乎也非常清楚。

他本身带有神秘冷酷的气质,很好地驾驭了容易变得轻飘飘的拉赫玛尼诺夫,将曲子的华丽感保持在低位。

就算如此,这首曲子也真是精彩。

明石一脸惊讶地看着舞台上镇定自若地秀出顶级技巧的演奏者。

第一次读拉赫玛尼诺夫的谱子,记得当时自己的感觉是,这种谱子到底怎么弹出来?音符多得令人吃惊,乐谱上几乎都写不下了。两只手都弹不过来的和音,乐谱上一片漆黑。

明石曾经试着弹奏浪漫的《第二协奏曲》,但似乎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当时自己的技术虽然不够纯熟,但也相当可以了。光是处理部分细节,就花去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精力,根本没有力气将整首曲子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