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单身,一场狂野的冒险

我在2010年1月展开“单身女人行动”,这不是什么新年新希望,而是一场“革命”。当时我刚结束一段将近两年的感情,就是那种会让你彻底迷失、失去自我认同的糟糕恋情,而你等到一切结束之后想在世界上重新找回定位,感觉却像学习适应另一个星球的生活一样艰难。那年我30岁,要重新开始我的人生。在和那一任男友交往的日子里,我疏远了大部分的朋友(因为我怕朋友会像镜子一样,诚实映照出我的恋情到底有多糟),所以分手之后,我迫切需要有人给我启发,我需要导师,需要好朋友的支持。当时我准备好要展开翅膀独自飞翔,要真正享受一个人的生活,我想听到那些为单身生活正向、丰富、快乐的一面代言的女性朋友的声音。

不幸的是,我怎么也找不到那些声音。

书店里有几百本歌颂爱情、探讨两性关系、分享婚后生活和讨论亲子教养的书,有的书教你怎么约男人出门、抓住他的人、留住他的心,有的书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万人迷”“一年之内踏上红毯”,甚至“怎样熬过单身生活”,但是没有一个字在讲如何享受单身生活。

我打开电视看过了,没有,保证不是在电视上。有的节目内容是一个女人为了争取一个男人的爱,要和另外几十个女人大战(可是那个男人根本没有优秀到这种地步),还有的节目让参加者在一片黑暗中相亲约会,或想办法嫁给百万富翁,甚至赢得名人的青睐,不过没有任何节目是在歌颂单身女人的人生旅程。教会那边我也确认过了,虽然耶稣基督本人就是单身,但是大部分的教会其实不太知道该拿单身信众怎么办。他们开办各种课程,教人“为婚姻做好准备”“等待婚姻”“为婚姻祷告”……但是,能不能不要一直在为人生的下一阶段做准备,只要为自己这一刻的状态感到骄傲就好?

为什么每个人都把单身生活当成婚姻生活的序曲,

而不是把单身生活本身当成一场狂野又美丽的冒险?

能找的地方我都找过了,在众多令人丧气的话语之中,始终找不到一丝支持单身女人的希望之声,所以我决定自己发声。

我从撰写专栏开始,之后很快就建立了“单身女人”专属推特(Twitter)页面,几乎一夜之间就引来大量关注。接着我设立了脸谱网(Facebook)专页,一年之后创建了专题网站,然后催生了电子书,最后你手上捧着的这本书就诞生了。现在,每天世界上都有近百万人会接收到“单身女人”话题的信息。

想要为单身女人发声的应该不仅是我,你们之中一定有很多人,也不认同由社会和流行文化塑造出来的那个版本的单身生活。

对于年纪超过25岁的单身女人来说,没有人会说她的人生是“一个人活得精彩”,反而常被贴上“一个人活得绝望”的标签。大家似乎不把“单身”当成个人的选择,认为是没有选择才会单身。如果有一个女人拒绝“定下来”,似乎所有人都会想在她的人生中插上一脚:要么安排她和一个又一个她根本没兴趣的男人约会,要么说她人生无望、芳心寂寞或是眼光太高,甚至问:“她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我认为我们应该问的是:“她是不是没有什么问题?”我对于单身生活是这样理解的:现代的单身女人要走的是一条充满不确定的路,而且她必须大无畏地独自前行,她的大胆、勇敢和独特值得我们喝彩,不应该被贬损成可怜、可悲或软弱。身为单身女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过25岁的单身女人,我们过去耗费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就为了大力支持那些已婚好姐妹的选择——帮她们挑选新娘礼服,反反复复地试穿实在很糟的伴娘服;在一群女人之中杀出重围,抢夺那束飘忽不定的捧花的次数,更是多到连我们自己都懒得承认(这过程中还要祈祷着要是我们的手伸得够远,也许,只是也许,我们不但可以接到捧花,还能抓住自己穿上白纱直到永远的美梦)。我们只是期待这个社会尊重我们和我们的选择,这样的要求过分吗?只是希望能有一场颂扬单身生活无比精彩的盛会,帮我们这些单身女人加油打气,让我们可以保持勇气继续寻找自我,而不是无止境地寻找配偶,这样的要求过分吗?

爱情是很优美、神奇,甚至神圣的一件事,

但是在爱情降临之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允许自己活得精彩吗?

不管是电影、贺卡,还是你的老姑妈(她每次都在家庭聚会上以同情的眼神望着你),都没办法精确地描绘出单身女人的生活场景。我不知道你怎么样,不过我喜欢花钱对自己好一点儿,不用取得任何人的同意;我喜欢每周去书店或电影院,来一场和自己的约会;我喜欢整天穿着睡衣待在家,边看《老友记》(Friends)重播,边吃奥利奥巧克力饼干,而且一点儿都不觉得有罪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