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就是最大的风险

(01)

有位朋友,神秘兮兮地来找我,说:最近我发现了本好书,如果我早点看到,这一生会少走许多弯路。我的事业,也会做得比现在大许多。

什么好书,这么神奇?

他一脸舍不得,慢吞吞地把书掏出来。

定睛一看,我乐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这是我中学时读过的……不对,这本书流行好多年了,你怎么可能没看?

他坦然道:太流行了,所以我很反感。

……就因为流行,你就对一本好书反感,这算什么理由?

但我知道,有些朋友就是这样子的,生活在自己的某个主观臆想中。如果说,他们的人生真的付出过什么代价,走过什么弯路的话,那也是因为他们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无知。

无知不可怕,但为了无知而付出惨重代价,却仍然不改蠢心,这就不可理喻了。

(02)

几年前,有位中国留学生,三次申请读海外一所建筑学院,三次遭拒。

他不服,愤然进行第四次冲刺。这一次,建筑系主任亲自出面拒绝他。

系主任:你被拒绝几次了?

留学生:三次了。

系主任:你为什么会被拒绝?

留学生:……不晓得。

系主任:读过心理学吗?

留学生:……没有读过。

系主任:读过社会学吗?

留学生:没有。

系主任:读过人类学吗?

留学生:没有。

系主任:那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入读资格?

留学生:我喜爱建筑。

系主任:如何证明你喜爱建筑?

留学生:我打小就爱搭积木。

系主任:但你不读心理学,不读社会学,不读人类学,我只能相信你对人根本不感兴趣。建筑是给人使用的,如果你对人不感兴趣,怎么可能设计出更适合人类文明的新型建筑?

留学生:……唔,唔唔。

(03)

这里说的两个故事,主题都是无知——都是我们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付出的代价。

第一个故事中,当事人拒绝阅读一本好书,其理由是“反感”。反感只是一种情绪,情绪的特点,就是不需要理由——如果需要理由,那叫理性。而理性告诉我们,想知道一本书对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必须要拿在手上,仔细地翻阅一下。这一翻阅,就知道自己拒绝的理由,是多么荒唐。

——并不是说,情绪有什么不妥之处,我们都是情绪化的人,而非理性自有它的现实价值。但在特定情况下,情绪化的作用,却只是为了拒绝理性,只是维持我们无知的一个理由。

第二个故事中的兄台,声称自己喜欢建筑,这其实只是种情绪表达——总不能报考建筑系,却说自己讨厌建筑吧?何况“喜欢”这个词,原本就是情绪化的——而学院是知道他言不由衷的,所以一再拒绝他。

如果在这过程中,理性起到稍微一点点的作用,当事人就应该知道,一切建筑都是为了人而存在,如果关注人,那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艺术诗歌舞蹈什么的,都需要涉猎。但这孩子还没有走出自我,还没有把视野放在人类文明这个高度上,所以他完全意识不到系主任问话的含义,轻而易举就被人家给套了进去。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心没有打开,固守于自我之中,对外界与他人的福祉无感,这种思维的闭锁,是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的。

(04)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与其无知的程度成正比。

如果一定要把话说明白,那就是,如果有谁在现实中感觉到不如意,一定是无知妨碍了你。

无知就如一只眼罩,死死地遮住我们的视线。我们心中存有多少无知与偏见,就会在现实中遭遇多少坎坷磨难。所以老子说:自知者明——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这个就叫聪明。

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告诉我们,人性的特点,就是对自己的无知视而不见。而且,越是愚蠢的人,越希望别人拿他的无知当英明神武,如果你不肯满足他这么个离奇要求,他就会冲冠一怒,流血五步,为了维护自己的无知,有些人不惜跟你拼老命。

——现实中最常见的是,有些人正确时,表现得通情达理,甚至会主动让步;但在错误时,却极为固执,恼羞成怒,大打出手,都是在错误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干得出来的事儿。

可这是为什么呢?

无他,人类的思维认知规律,决定了这一切。

(05)

按阳明先生的观点,人类的认知结构,有点像是地球的表层。

人类思维的本质,是理性的,睿智的,充满了真知灼见。

但糟糕的是,在人类的理性上空,飘浮着大朵大朵的情绪之云。

这些情绪,包括了恐惧、委屈、抱怨、忧伤、愤怒、怨恨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