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由职业者的那些爱与痛(第2/3页)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你手里可有能养活自己的收入来源?这个来源,无论是码字、画画、教课,还是卖货、接项目,都不能是拍脑袋临时决定的,最好在你还拿着工资的时候,就已经验证过它可行了。

以我为例,如果我是自由职业,可以考虑的就是写作这条路。但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是为人撰写专栏的稿费,还是出版的版税其实都不足以自给自足。

和写作相关的还有另两条出路:一个是成为网络作家,一个是靠写软文赚钱。

前者有频率和产量的要求,一个已经红了的网络作家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如果现在开始铺文,手里最好已经有了十五万字的粮草再开始,否则后期就可能面临断炊的危机。

而软文呢,谈不上真正的写作。软文能带来多少收入,和文章的质量如何关系并不大,有价值的是渠道。

如果你作为自由职业者的同时是网红,那么软文费用可能在几万,但这个钱,不是写作的钱,而是买你粉丝点击量的费用;如果你不是网红,只负责“写”这个制造环节,这个费用可能也就是千字几百的价格。

这笔账算下来,其实非常令人沮丧。财务上理性地衡量自己能赚到多少,是让自由职业者认清现实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以现实中许多自由职业者的状态,其实是多元化生存:既写软文,也搞创作,再开个规模不大的网店,如果还有时间再接个零活什么的。

第三个基本问题是有没有做好对自己的保障工作。

自由职业者繁荣的社会,往往是经济发达、贸易自由、社会福利保障机制健全的社会。

我在英国碰到过一个女孩子,因为学设计又喜欢做手工,每年靠设计贺卡、包装纸,Etsy上卖点卡片纸袋的定制小东西,就过得很好。

作为一个手工爱好者,我多么羡慕她,但我从未敢想过做手创方面的自由职业者。她所在的环境,社会化分工精细化、法律环境和文化氛围高度尊重创意、尊重版权,她的一张贺卡可以卖到5.5英镑(折合55元人民币),也不用担心有人会骂、会山寨、会偷偷加印。此外她即便今天做着贺卡,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生了孩子后子女的教育问题、老后的医疗问题。

而国内我见过的自由职业者,有些生活阅历的,还知道自己去把档案托管一下,去街道给自己缴纳个基本的保险,闲钱规划做个理财;有一些没有阅历的年轻人,做了自由职业以后,就把这些都不管不顾了,仿佛人生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再不用考虑将来怎么办。

以上三个问题,其实还只是门槛级的,真正让我放弃做自由职业者这个想法的,其实是接下来的三个:

第一个问题:如何平衡输入输出?

网上经常问的有关自由职业的问题包括:会与世界脱节吗?社交关系断裂了怎么办?灵感枯竭了怎么办?会不会再也回不去了?

可见输入输出的平衡,才是每个自由职业者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个人所谓的价值,也无非是通过“输入、输出”的形式来体现和衡量。

我至少看过十多位写作的自由职业者回答“怎样输入”这个问题,大部分回答都只能算差强人意。他们会说靠“多看书”“多思考”“主动拓展新朋友圈”来解决,这些不能说不对,可要看怎样衡量。

比如我,“多看书”“多思考”“主动拓展新朋友圈”是我在工作中就在做的事情,做自由职业者以后,我能以同样或两倍、三倍的速度去做这些吗?

不能,那么我的输入速度其实是在衰减的。

另外,在输入这件事上,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希望做自由职业者的人,往往都有些“独”。以前工作的时候,还能被迫交际和拓展下社交圈;做自由职业者了,真的能说服和驱使自己去不断拓展人脉,与更多新朋友结识吗?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再看输出问题,这是困扰我的另一大难题。

在看了大量中外自由职业者的案例后,我发现大部分人输出的频次和产量都很衡定,又因为没有团队协作和组织工具上的创新,便不太会有突破性的飞跃。

这意味着无论你是卖货、写作、做设计,还是写策划案,都是输出才有饭吃,不输出就没有饭吃,除非你从事的自由职业是金,否则你就得像出租司机一样,风吹日晒都得出车,出车才有钱赚,你的所得,直接反映了你的耕耘,没有杠杆效应,没有税后收入。

实际生活中的工作却不是这样,很多时候,即便你的能力、才华、出勤率和产出都没有任何变化,随着资历增长、升职、跳槽、公司上市,所得的报酬是增加的,休年假、病假,工资也照发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