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第6/11页)

有些学者的结论可能会招致猛烈批评,事实上也确是经常如此。比如说,有些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很大程度上,财富决定智商”。这并不是胡说,尽管很难令人接受。生物心理学家马克·罗森茨威格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试验:

选择一批遗传素质差不多的老鼠,将它们任意分成三组:第一组3只老鼠处在“标准环境”,即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第二组老鼠处在“贫乏环境”,即被单独隔离起来,只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第三组处在“丰富环境”,即十几只老鼠一起被关在一只宽敞明亮、条件优越的笼子里,笼子里设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几个月过去了,罗森茨威格惊奇地发现,处在“丰富环境”的老鼠最活跃,看起来非常聪明,而处在“贫乏环境”的老鼠最为迟钝,几乎给人一种傻呆呆的感觉。然后,实验人员将老鼠的大脑进行解剖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的多少、突触的数量、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以及与智力有关的脑化学物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而“贫乏环境”组的老鼠处于绝对弱势。

想象一下富裕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吧,再对比一下贫困家庭能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所以,整体上来看(注意,个别的反例并不能说明整体上的问题),环境条件贫富的区别可能造成巨大的智力差异。

环境对个体的成长有着巨大的甚至难以逆转的作用。有人因此有了“血统论”、“出身论”之类的看法,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爹是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有其父必有其子”等。印度影片《流浪者》里的法官说:“贼的儿子还是贼”。英语里的谚语说:“苹果不会落到离(苹果)树很远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对环境的力量造成的结果的朴素观察。虽然这些看法荒谬又肤浅。然而,现象确实存在,只不过解释过于简单、幼稚、肤浅、粗糙。

学者们认为,贫穷,从整体上来看是“永存之困境”(Persistent Problem)。无论这世界发展成什么样子,都不可能彻底根除贫困,因为最终,所谓的贫困是相对的。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贫穷并不是无法摆脱的符咒。任何一个个体,事实上都有机会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妨想象一下,一个人养成勤奋并节俭的习惯,即可以做到既“开源”又“节流”,就可以开始积累财富——当然不可能一夜暴富。但是,一生的勤奋和节俭,即一生的开源和节流,等于与时间做了一辈子的朋友。而他的孩子如果也既勤奋又节俭,那么,会积累更多的财富。

事实上,今天地球上所有控制巨大财富的家族都经历过“白手起家”的过程。在蛮荒的年代,“耐心”的作用可能被其他因素掩盖,但是,在比过往任何时代都高度文明的今天(尽管依然有很多地方令人失望),“耐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最有力量的因素。即便是古人都早就注意到“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请注意前半句。

可是,多少人有耐心做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计划呢?答案是,极少数。不过,要注意的并不是究竟有多少人有如此行为,而是,确确实实就有这样的人存在!如果你认真思考之后觉得你自己不是那样的人,那就不要抱怨,因为,那前途是你主动放弃的。即便是在战国年代,都可以出现吕不韦这样的人。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超常的耐心,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心智力量”的作用,使他们积聚了大量的财富。“一夜暴富”确实存在可能,但,那要依赖也只能依赖那些心智发达的人乐于接受但却绝不奢望的一样东西——运气。

就是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乃至一生,甚至跨越几代人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也再次觉得这样的巨人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少有人学会这样的技巧,只是因为不大可能运气好到身边就有这样的巨人,无法直接凭借“体验”和“观察”获得切实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