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为你选择的,未必就是合适的

不要给自己的爱情设限,除自我捆绑外,毫无用处,现实一来,完全崩溃。

现实中有很多人会给自己的爱情对象框定一个范围,一旦越过了边界,便不可接受。按照常理来说,对恋爱有自己的要求没有什么不好,要求身高、要求体重、要求脸蛋儿,都是个人选择而已。于是,不论是在电视剧、电影、相亲节目或者相亲现场,我们都可以看到掰着手指头,一二三四五地罗列自己对未来伴侣的要求的人,说得头头是道,坚决如铁,似乎有一项不合格都不可以。但倘若你在之后的几年,恰巧遇到了她的丈夫,你会发现,他几乎没有一项符合她当初的要求,甚至每一项都是她要求的反面,可她牵着他的手,依旧笑靥如花,满心幸福。

很多爱情都是如此,说一套,做一套,但说说也就是说说而已,做才是真做。所以每当看到年轻姑娘们,在绞尽脑汁地设想未来男朋友的样子时,都会觉得徒劳。爱情,最不可能被量化、被设限,同时,那些现在已经被当做“常识”的标准也是需要重新被审视的。它们真的与爱情的质量有关吗?它们到底是束缚了我们,还是让我们对所谓的禁忌有了更为人性化的超越?那些恋爱中的最基本的“数字概念”,到底表达了人们怎样的诉求?

* 谈过几次恋爱,才算合适?

经常遇到女生愁眉苦脸地问:“追我的那个男生,已经有过四个女朋友了,那么不专心,我到底要不要答应啊?”左思右想,又自言自语:“唉,算了吧,他可以那么狠心地和前四任女友分手,那也不少我一个,都能看到我分手后的下场了。”遂断然拒绝。

等到过上一段时间,她又会来找你说:“怎么办呢?我现在的男朋友之前没谈过恋爱,什么都不懂,女生一发脾气他就不知所措,身体不舒服时也不会安慰几句,只知道要我去医院。我觉得我不是他女朋友,而是他妈妈。”

不管是谈过多次恋爱,还是一次都没有谈过的男人,都会成为女人的困扰,谈多了是不专心,谈少了是没经验。所以,某相亲节目中的男嘉宾若不想被灭灯,那就一定要说:“我谈过三次恋爱。”常言道:“事不过三。”“三”这个数字是中国人心里能接受的重复犯错误的最大值,第一次算是尝试好了,什么都不懂;第二次汲取第一次的教训,慢慢地开始学习;第三次将比较成熟的经验作用于人,看看是否管用,不管用再继续更正。可这种说法的前提是“前三次的恋爱都是重复犯错误的过程”,而事实上,第三次以后就一定不会再犯错吗?

对“几次恋爱”这种事情的强调,是一个人自私的反映。一方面想要自己是对方的唯一;一方面又想对方能够有足够的照顾人的经验,自己不用从头调教,可以坐享其成。在现实生活中,“谈过几次恋爱最好”这种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有些人一生只谈过一次恋爱,却也和遇到的那个人美满地携手一生;而有些人谈了十几次恋爱,最终也能和最后一任女朋友牢靠地地久天长;也有人在年轻时恰如其分地谈了三次恋爱,却没有一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

恋爱中经验值比不上恋爱中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哪怕没有谈过恋爱,也可以渐渐地学会照顾和体贴女人;而学习能力弱的人,谈上上百次恋爱,也只是重复而已。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你遇上他时,他的整个人的身心状态是怎样的。如果两个人味道相近,试着交往就是了,不要对他的前任心有戚戚,我始终认为,只有不自信的现任才会和前任们斤斤计较。如同爬山时,恐惧的人会往下看,而越往下看越恐惧,而勇敢的人,攒足了力气向上爬,越爬越有成就感。

* 什么年龄谈恋爱合适?

按照人的生理机能来说,十七八岁是谈恋爱的黄金时期。那种青春初绽的懵懂情愫,分外撩人。没有世俗的困扰,只有两情相悦,再加上羞羞涩涩的“地下”环境,美好极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体会过这种纯纯的初恋感觉呢?无论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还是《同桌的你》,都能让每个观看过后的人热泪盈眶,有人说是感动,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它们戳中了我们内心需要补偿的那部分神经。

在高考的压力、父母的监视下,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初恋。所以,从恋爱启蒙开始,时间就是错位的,以致以后我们在谈及恋爱的合适年龄时,也都是畸形的。

我认识的一个哥哥,高中时因为谈恋爱被学校勒令回家休整一个月。在那一个月里,从早晨起床开始,父母的唠叨就如同机器运转一样开始工作了。他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但也得听着。大学毕业时,他二十四岁,父母又开始唠叨:“这么大人了,连个女朋友都不谈,高中时没人让你谈,你倒一点也没耽误。”工作三年后,他依旧单身,那个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爱上别人了,遇到有女同事向他表白,他也转身就忘,没有一点尴尬或者心动的感觉。三十岁时,父母给他安排了一次相亲,他们都很满意,只是他很无所谓的样子。母亲哭天抢地说:“你知道外边的人怎么说我们、怎么说你吗?你别丢人现眼了,这门亲事你若不答应,我就死给你看。”他木讷地看着母亲,只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