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二十三(第3/3页)

陪审员们按了铃。站在门口的宪兵将出鞘的军刀插回刀鞘,并让到一旁。法官们都已就位,陪审员们一个跟着一个回到法庭。

首席陪审员神态庄严地拿着那张纸。他走到庭长面前,把纸交给庭长。庭长看了一遍,显然感到惊讶,他摊着双手,转身与两位法官商量。庭长惊讶的是,陪审员们写了“无掠夺的企图”这第一个保留条件之后,竟没有写“无意谋害性命”这第二个保留条件。这样一来,根据陪审员这个决定,玛斯洛娃既未偷窃,也未掠夺,同时又毫无明显目的毒死一条人命。

“您瞧瞧,他们的答案多么荒唐,”庭长对左边那位法官说。“要知道这得判她服苦役,可她却无罪。”

“哼,她怎么无罪?”那个严厉的法官说。

“实在是无罪,依我看,这种情形适用第八百一十八条。”(第八百一十八条规定,如果法庭认为裁决不当,可以取消陪审员的裁定。)“您看怎么样?”庭长问心地善良的法官。

善良的法官没有马上回答,他看了看面前公文纸的页码,将数字加起来,结果不能被三整除。本来他打算,如果能被三除尽,他就同意,现在尽管不能除尽,出于善良的天性,他也同意了。

“我也是这样想,应该这么办,”他说。

“那么您呢?”庭长问那个气冲冲的法官。

“无论如何不同意,”他断然回答。“报界一直在说陪审员们总是为罪犯开脱;如果法官们也为罪犯开脱,他们会怎么说?我无论如何不同意。”

庭长看了看怀表。

“很遗憾,但有什么办法呢!”他把问题纸交给首席陪审员宣读。

全体起立,首席陪审员倒换着双脚,清了清嗓子,将问题和答案读了一遍。法庭上所有官员,包括书记官,律师,甚至还有副检察官,全都露出惊讶的神色。

被告们毫不焦急地坐着,他们显然不理解答案的含义。大家又都坐下,庭长问副检察官,他认为应该给几个被告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副检察官对于处置玛斯洛娃的意外成功喜不自禁,他将这个成功归功于自己出色的口才,他在法典里查了查,欠起身,说:“我认为,西蒙·卡拉京金应根据第一千四百五十二条和第一千四百五十三条第四款判处,叶夫菲米娅·博奇科娃应根据第一千六百五十九条判处,叶卡捷琳娜·玛斯洛娃应根据第一千四百五十四条判处。”

所有这些刑罚都是依法所能判处的最重的刑罚。

“法官退庭商议判决,”庭长站起身,说。

大家跟着站起来,仿佛完成了重大的事业,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走出法庭,或者在庭内来回走动。

“老兄,我们可是闹出丢脸的丑事来了,”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走到涅赫柳多夫跟前说,当时首席法官正向他说着什么。“我们把她搞去服苦役了。”

“您在说什么?”涅赫柳多夫扬声叫道,这一次他根本没察觉这位教师令人讨厌的不拘礼节的态度。

“不是吗,”他说。“我们在答案中没有写上:‘她犯有罪,但并无意谋害性命。’书记官刚才告诉我,副检察官要判她服十五年苦役。”

“本来就这样裁定的,”首席陪审员说。

彼得·盖拉西莫维奇开始争辩说,事情本来就是不言而喻的,她既然没拿钱,也就不可能有意谋害性命。

“要知道,在离开议事室之前,我将答案读过一遍,”首席陪审员辩白道。“当时谁也没有表示异议。”

“那时我离开议事室了,”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你们怎么也打呵欠啦?”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涅赫柳多夫说。

“这就是没有想到的结果。”

“这件事还可以纠正,”涅赫柳多夫说。

“哦,不行了,现在全完了。”

涅赫柳多夫望着那些被告。他们的命运已经决定了,可是他们仍然一动不动地端坐在栏杆后边,坐在士兵面前。玛斯洛娃不知为什么事还微笑着。涅赫柳多夫心中一种可恶的情绪在活动。在此以前,他以为她会被判无罪释放,留在这座城市,他正在犹豫,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她;处理与她的关系是很困难的事情。苦役和西伯利亚一下子消除了与她有任何关系的可能性:受伤未死的小鸟不再在猎物袋里扑腾,也就不再使人想到它。

【注释】

(1)旧俄重量单位,1普特等于16.38公斤。

(2)拉伯雷(1494—1553),法国人文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