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魔法使(第3/6页)

夕阳西沉,暮色苍茫,四周景物清幽。源氏从三公主处辞出,立刻前往访问明石夫人。长久不光临,突然来访,明石夫人吃了一惊,然而接待时态度十分大方。源氏甚喜,觉得此人毕竟胜人一筹。然而回想紫夫人,又觉得另有一功,特富风趣。两相比较一会,紫夫人的面影浮现眼前,悲伤恋慕之情越发增添了。他很痛苦,自念有何办法可得安慰呢。但既到了这里,且和明石夫人闲谈往事。他说:“专心钟爱一人,实乃一大恶事。我从小就注意及此,故时时刻刻留意,务使在任何方面对此世间无所执著。当大势变迁、我身颠沛流离之时①,东思西想,但觉生趣全无,不如自己抛舍了这条性命,或者逃入深山穷谷,亦不觉有何障碍。岂知终于不能出家,以致到了晚年、大限将近之时,犹为种种琐屑之事所羁绊,因循苟安,迁延至今。意志如此薄弱,思之实甚痛心!”此言并不专指某事而诉说悲情,但明石夫人察知他的心事,觉得此亦理之当然,对他十分同情,便答道:“即使是别人看来毫不足惜的人,本人心中自然也有种种牵累。何况尊贵之人,岂能安心舍离人世?草草出家,反被世人讥为轻率,请勿急切从事为要。慎重考虑,看来似是迟钝,但一经出家,道心坚固,决不退转,此理当蒙明察。试看昔人事例:有的为了身受刺激,有的为了事与愿违,便萌厌世之念,因而遁入空门。但这终非妥善之事。君既发心出家,目下尚须暂缓,且待皇子长大成人,确保储君之位,然后可以安心修道。那时我辈也都欢喜赞善了。”她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颇为恰当。但源氏答道:“如此深思远虑,恐怕反不如轻率者好呢。”便向她叙述过去种种可悲之事,其中有云:“昔年藤壶母后逝世的春天,我看见了樱花的颜色,便想起‘山樱若是多情种……’②之诗。这是因为她那举世赞颂的优美姿色,是我从小见惯的,所以她逝世之时,我比别人更为悲伤。可知悲伤之情,并非由于自身对死者有特殊关系而来。如今那个长年相伴之人,忽然先我而死,使我悲伤不已,哀思难忘。并非仅为夫妇死别而悲伤,又因此人从小由我抚育成长,朝夕与共,到了垂老之年,忽然舍我而去,使我悼惜死者,痛念自身,实在悲伤不堪。凡人深于情感,饶有才能,富于风趣,种种方面使人念念不忘者,死后受人哀悼甚深。”如此纵谈往事今情,直至夜深。今夜似应在此泊宿了,然而终于起身告辞。明石夫人心中定感不快。源氏自己也觉得奇怪。

①指昔年流放须磨。

②古歌:“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开墨色花。”见《古今和歌集》。

回到自己室中,照例在佛前诵经。直到夜半,就靠在白昼的座垫上睡觉了。次日,写信给明石夫人,内有诗云:“虚空世界难常住,夜半分携饮泣归。”

明石夫人怨恨源氏昨夜态度冷淡。然而回想他那悲伤过度的模样,竟象另换了一个人,觉得很可怜,便丢开了自身的事,为他流下同情之泪。答诗云:“一自秧田春水涸,水中花影也无踪。”①源氏看了这诗,觉得明石夫人的笔致依旧清新可喜。想道:“紫夫人起初嫌恶此人,后来互相谅解,深信此人稳重可靠。然而和她交往,并非全无顾虑,却取优雅和爱的态度,外人都看不出紫夫人用心之周至。”源氏每逢寂寞无聊之时,常常到明石夫人那里作普通一般的访问。但绝不象从前那样亲昵了。

①春水涸喻紫姬死,花影喻源氏。意思是:紫姬死了,源氏也不来了。

四月初一日更衣,花散里夫人遣人送夏装与源氏主君,附诗云:“今日新穿初夏服,恐因春去又添愁?”

源氏答诗曰:

“换上夏衣蝉翼薄,

今将蜕去更增悲。”

贺茂祭之日。源氏不胜寂寞,说道:“今日观赏祭典,想必人人都很欢欣。”独自想象各寺院繁华热闹之状。后来又说:“众侍女何等寂寞!大家悄悄地回家去观赏祭典吧。”中将君正在东面一室中打瞌睡。源氏走进去看她,但见此人身材小巧玲珑,非常可爱。她起身相迎,双颊微红,娇艳动人,立刻举袖掩面。鬓发稍稍蓬松,而青丝长垂,异常优美。身穿略带黄色的红裙和萱草色单衫。上罩深黑色丧服,穿得随意不拘。外面的围裙和唐装都脱在一旁,看见源氏主君进来,意欲取来穿上。源氏看见她身旁放着一枝葵花①,便取在手中,问道;“这是什么花?我连它的名字都忘记了。”中将君答以诗曰:“供佛花名浑忘却,神前净水已生萍。”

吟时羞容满面。源氏觉得她很可怜,报以诗云:“寻常花柳都抛舍,只爱葵花罪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