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篇 卫灵公篇第十五(第4/5页)

【原文】

15·2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译文】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评析】

这一段讲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孔子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以众人之是非标准决定自己的是非判断,而要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经过自己理性的判断,然后再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孔子必定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原文】

15·29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译文】

孔子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评析】

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文】

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原文】

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评析】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原文】

15·32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注释】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原文】

15·33

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原文】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注释】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