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篇 卫灵公篇第十五(第3/5页)

15·15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

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评析】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原文】

15·16

子曰:“不曰‘如之何(1),如之何’者,吾末(2)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

(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

【译文】

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原文】

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文】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原文】

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注释】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原文】

15·21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原文】

15·22

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注释】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原文】

15·2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评析】

从18章到23章,这6章基本上全都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人的不同。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认为,他应当注重义、礼、逊、信的道德准则;他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到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传名于后世;他行为庄重,与人和谐,但不结党营私,不以言论重用人,也不以人废其言,等等。当然,这只是君子的一部分特征。

【原文】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

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译文】

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

【原文】

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1)也,有马者借人乘之(2),今亡矣夫。”

【注释】

(1)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这叫做阙文。

(2)有马者借人乘之:有人认为此句系错出,另有一种解释为: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而靠别人训练。本书依从后者。

【译文】

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原文】

15·27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尤其对于那些有志于修养大丈夫人格的人来说,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会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