袪魅(第17/23页)
这一开头就是四年。蔡成钢一个学期回来一次,学校放假之后,他先到方山中学来看她,和她在一起住几天,然后再回趟家看自己的父母,临开学前再来方山中学和她待几天,帮她做些体力活儿,提水、捣炭、修补房顶,像个真正的男人一样。学校的老师们看在眼里,风声四起,她也不管。反正这么多年里她在这学校里从来就没有过好名声,她就是什么都不做也就是那样一个恶劣的名声,还不如索性真做点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情给他们看看,也不枉他们这么多年费尽心机地笑话她,践踏她,不把她当人。作家的摇篮?那自然不是人。
而事实上,她心里比谁都恐惧,她再明白不过了,蔡成钢也不过是牵在她手里的一只风筝,就那么细细一根线,随时会被风刮断,甚至被它自己咬断,无论是道义还是经济原因,都是靠不住的,都是脆弱不堪的。它一旦飞走,她根本奈何不了它,像旅美作家一样说消失就消失了。就是因为这种隐隐的恐惧时时刻刻像虫子一样啃噬着她,她只能加倍地对他好,近于讨好。除了生活费,她还定期给他寄去吃的、衣服、自己亲手织的毛衣,她像个隐形的保姆一样负责他的全部生活。她一人兼顾了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保姆、资助人、妻子、女儿,一开始的时候她简直有点应接不暇,手忙脚乱,经常陷入多种角色的冲突,就像落进了自己摆好的迷局。但不管怎样,这样的忙碌和操心总算给她枯燥贫瘠的生活找了点事做,使她得以填满那些无尽的日日夜夜,那些像长明灯一样永生的日日夜夜。
蔡成钢因为人机灵,素来和老师们关系好,毕业的时候便留校做了辅导员,工作刚安排好,他就去方山中学找她,要和她去领证。虽然蔡成钢不过是信守了四年前的诺言,但这对李林燕来说还是多少有些意外,就像凭空捡了个便宜一样。这四年时间里,她尽管供给着他的一切生活费用,心里却根本就没有底气。她太老了,而大学校园里的年轻女生比比皆是,蔡成钢长得不丑,个子也不矮,人又机灵,怎么可能没有女生喜欢他?她们当然不会知道,他身上的一针一线都是她给他买的、织的。她们只会看到一个现成的他。所以,在她源源不断地供给他钱的同时,心底里却是时时刻刻做好了准备,准备着哪一天他先变卦、反悔。她必须准备好了,只有在心里一直准备着,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也好有个缓冲力,痛也痛得少一点,不至于让她到时候痛得无法自持,颜面尽失。
可是,四年之后,他真的过来找她了。她一面再次惶恐地打量着她和他的年龄,一面暗暗地欣喜着,他还算有良心。她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她知道以她的名声和年龄,在方山县再不可能有机会嫁出去了,不会有男人娶她的。眼前这个男人虽然比她小十五岁,可是,他起码是真心要娶她。这对于她来说,是结束后半生孤独生活的唯一机会。
原来,她是这么惧怕孤单,原来,她没有一天不怕它。她是恐惧太深了,就自己以为根本没有恐惧可言。
这是2004年,他们领了证,虽没有摆酒席,却在方山中学发了一圈喜糖。尽管是个小男人,毕竟也是男人,而且是被自己一手打造培养出来的,李林燕心里多少有些见不得人的窃喜,自己培养出来的就总该忠于自己吧。这样一想她又觉得自己实在可怖,怎么像个一心要培养党羽的宦官似的,而培养党羽无非是因为自己无能。
结婚后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那就是,李林燕是跟他去省城去住还是继续在方山中学教书。李林燕考虑再三,决定还是先两地分居,因为她如果跟着他去了省城就没有工作了,她这把年龄了再到省城给人打工?她能在方山中学忍辱负重待了十五年就是为了这碗饭,况且这么多年过来,她觉得自己除了教书,别的都不会了,长期在方山中学这座孤岛上窝着,她像鲁滨孙一样已经不习惯和外界打交道了。如果连这份工作都扔了,那就意味着她在经济上没有办法再独立了,她将不得不依附一个男人。她不敢。就算他们已经领证结婚了,她也不敢。没有办法,她在他面前将注定永远是心虚的,永远是没有底气的,因为他们之间的十五岁像座泰山一样压着她,她根本不得出世。
她不得不时时刻刻考虑着下一步,再下一步,如果他哪天变心了怎么办,如果他终究嫌她老了要和她离婚怎么办?到时候,她像个衰老的弃妇一样被扫地出门,连个寄身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她不能,她万万不能把这个世界上她最后一个栖身的地方——这孔破败的窑洞也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