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第2/3页)

后来,有学者认为,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权政治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考察: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

事实证明是,不管是谁在当总统,不管辛亥革命是失败还是胜利,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历史的车轮已经以不可逆转的态势在滚滚向前了。

那个阶段,却是黄泽如的事业发展得最好也是最为艰苦的一个时期,他把张三年转让给他的那五十亩地全部栽上了橡胶树。橡胶树属于热带雨林中的一种植物,在世人认识它之前,橡胶树生长在南美洲亚马逊的密林深处,只要砍开一个缺口,就会有树汁从树干里流出来,当地原住民并不明白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在印第安语言中,就有了"会哭的树"的说法。很久以前,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已经拥有了利用野生橡胶的知识。但在哥伦布来到新大陆之前,美洲以外的世界却没有一个人认识这种叫"橡胶"的物质,更不可能想到有一种树里流出来的神奇液体有朝一日会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人们认识橡胶,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哥伦布的船队里有一位船员第一次注意到,一种黑色的有弹力的胶球舞蹈在当地原住民的祭礼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表述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兴趣。然而,随后到来的探险家持续不断地向外部世界描述这种神奇的东西,欧洲人终于注意到美洲雨林里有一种叫橡胶树的植物,当地人取胶汁用来制作防水的雨衣,不进水的靴子、罐子。

第一个把橡胶带到欧洲人面前的是一个法国人,他原本是到南美洲测定子午线的,但是,引起人们关注的却是他在一七三五年出版的《南美游记》里描述的橡胶。他描述了巴西和秘鲁人用凝结的乳状物制作成"不进水的靴子"。十年后,法国军事工程师、业余植物学家弗兰索瓦特·弗雷诺第一次描述了橡胶树和采胶过程。他们两人的书在法国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工业革命曙光照耀下的欧洲,橡胶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于是,怀揣着发财梦的无数冒险家涌到了原产地巴西。那是一个疯狂的时期,从亚马逊河开始一直到雨林深处,绵延几千公里,野生的橡胶树下到处是胶管,胶碗,到处是散发着恶臭的生胶作坊。

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促使了橡胶树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东南亚。在橡胶的种植浪潮中,华人世界有两个人曾经是当年名噪一时的橡胶大王,一个是陈齐贤,一个是陈家庚。黄泽如不可能指望自己成为一个橡胶大王,但他自从离开垦场后,确实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到了橡胶的种植上,已经种上的橡胶树这时也开始割胶,开始收益了。黄泽如也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个小老板,天天忙的是生意上的事,以至于把正在国内发生的那场大革命也给忽略了。

黄泽如是在《南洋日报》上看到清政府被推翻的消息的。说来凑巧,那办报纸的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和他一起在京城参加维新运动的广东举人王进学。其实,自那次在新加坡见面过后,王进学几乎就留在了南洋,极少回国,那是孙中山特意安排的。王进学利用办报纸的机会,一边通过报纸宣传鼓动,一边筹款筹物,积极配合国内的革命活动。实际上,孙中山从创办兴中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华侨。孙中山在总结辛亥革命时期国内外志士仁人的主要作用时,曾经作了这样的概括:"披坚执锐血战千里者,内地同志之责也,合力筹款以济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又说,"同盟会之成,多赖华侨之力,军饷胥出焉。"

王进学悄悄地在从事那些活动,还是张三年告诉给黄泽如的,黄泽如听了,立即对这个举人朋友产生了极不好的看法,心里想你王进学还真行呢,防我黄某人简直就像防贼一样,我黄泽如难道说会出卖革命不成。对这个问题,王进学却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黄泽如才到南洋,连脚跟都还没站稳,更不要说经济了,而黄泽如却是一个一心向善,古道热肠,钟情于革命事业的人,如果让他在这方面介入太深的话,恐难以自拔,会把他在南洋的事业全给毁了。由于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见面时黄泽如难免一肚子怨气,把王进学大骂了一通。王进学嘻嘻笑着,听着,也不生气,只说,中国革命的道路还长呢,还怕轮不到你出力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