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史、学术史到思想史(第4/11页)

表面看上去,一个显著特点是人们不再直接谈论思想,而是热心学术,人们不再激烈地通过批判性的语气、通过传统文化来议论现实政治,而是通过表彰旧时代的一些学问家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体制、风气和思想的贬斥,表面上看来“文化热”结束了,但是通过文化批判政治的思潮仍在延续。李泽厚说的“学问家”,最典型的就是王国维、陈寅格。那时,不仅王国维那种专门的学问受到极大的尊敬,连他投湖自尽都成为“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象征;陈寅洛对于政治和权力的冷漠和反抗,通过葛兆光发表在《读书》杂志的《最是文人不自由》一文和陆键东的(陈寅恪最后的二十年》一书,几乎成为政治性的神话。这些学者在90年代被重新提起,其实是一种象征。远离政治的冷漠,学术背后的政治,其实和80年代一样,仍然在表达着知识人的批判。李泽厚也许没有看清这一点,于是多少有一些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术史也几乎成了“显学”,作为标志性的事件,是1990年《学人》创刊前的那一次有关学术史讨论,21它揭开了学术史热的序幕,这就是90年代沈曾植、章太炎、胡适、傅斯年、王国维、陈寅恪的重新发现的意义,应当说,这是以“学术”为旗帜的“政治”讨论,而真正学术史的“学术”,还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研究。

回过头来想,1990年代学术史研究成为热点的直接原因,除了上面说的政治意蕴以外,还有具体的学术背景。我们知道,8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重写(历史)”的口号,22但是,这一口号的提出,主要是在批评和淡化1949年之后学术研究中的政治意识形态,但口号常常只是情绪和观念的简单表达,事实上,还缺乏真正可以“重写”的学术基础。1990年代的学术史研究通过回溯学术积累的过程,真正开始了重写的第一步,因为学术史研究主要是在反思处于主流地位的“史”,是如何发生并成为政治权威的,故而讨论学术史,就等于一方面清理门户,一方面重起炉灶。很多学者看到,反思从晚清到1990年代的学术史,既有批判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化、学术及教育的苏联模式和现实大学体制、学术方法、评价尺度僵化的意思,也有重新与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尤其是越过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悟、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学脉重新“续缘”的意味。23

1990年代时近“世纪末”,世纪末虽然只是一种历法意义上的时间点,本身在文化史上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但世纪末的到来,在中国却因为历史批判,而推动了一种“回顾”甚至“怀旧”的潮流,不仅是学术界,出版界也逐渐介入,这使这种世纪末回顾成了新时髦,而学术史也因此成了学术界的时尚。不过,学术史研究毕竟是少数人的专业,涉及的主要是学界中的话题,因此,它很难成为公众领域的关注点,由于很快有新的问题与新的焦点出现,这一页很快就被历史翻过去。24

三 1990年代中期以后:思想界同一性的消失与学术界的新变

1992年以后,中国又开始重新走向开放,或者说,是继续沿着80年代的趋势进入“全球化”,25到1990年代中叶,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国际资本与西方思潮逐渐深人中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隐身化”,在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出现的更深刻和更明显的现象似乎是“分化”:思想资源不同了,思想取向有差异了,思想阵营也分化了。给人的印象是好像没有主流,也没有方向。80年代以来原本就隐含在思想界的各种取向和各种资源开始逐渐发酵并显现差异,在没有经过梳理和整合的情况下,现代和后现代、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左和右,西方的时髦一拥而入,传统也借尸还魂。过去有个很有名的话剧叫《街上流行红裙子》,能流行而且成为时尚,说明还有主流与方向,可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之后的中国思想界,好像崩克、嬉皮、雅皮、怀旧时装、最新时装、民族传统服饰、太空服装同时上了街一样,没有共同的标准和时尚,这使得过去为社会和公众进行解释的思想世界发生了混乱。

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代以来的市场和商品经济,瓦解了传统社会主义的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却没有对它的国家主义和政治权力造成实质瓦解,因此,这仍然是传统中国政治意识形态新的转化和变形。26但是,这种转化与变形却给知识人群体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尽管政治意识形态不像过去那样,通过政党与政府的权力直接干预思想文化,但是,它仍然通过传媒隐性生产各种意识形态的产品,通过教育曲折地复制政治意图,借助民间的传统文化构造政治认同,经由大众娱乐方式传播国家动员的情感与激动,这使得过去经由文化或者学术的政治批判仍然有其意义。但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出现的全球资本力量和西方文化思想,也同时进入中国的思想世界,使得另一种批判也同时成为必须,这就是在思想上对于“全球化”及“现代性”的警惕,对于新的权力与财富的结合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的批判。可是,我们看到,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形式的变化使得知识界似乎突然落入“无物之阵”,由于对于当下的政治和社会判断的分化,造成了对于学术和思想界的分化。27为什么分化?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