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士比亚(第8/10页)

记得三月十五日吗?伟大的凯撒不是为了正义的缘故而流血吗?倘不是为了正义,哪一个恶人可以加害他的身体? 37

现在正义的牺牲轮到他和他的同伴了。罗马要求的并不是被动的牺牲,那不是罗马人的风范。他们必须竭尽全力挣扎反抗,直至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才是罗马的境界。于是勃鲁托斯带领他的军队去进行那必败的战争。在这个转化中,勃鲁托斯的情绪如同凯撒当初一样,阴沉而绝望。爱妻为他而死,自己的势力一天天衰微,最后连好友凯歇斯也先他而去……没有任何人理解他心中的事业。那么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的精神呢?当然是罗马境界,这个境界里没有利益,只有受苦和牺牲,凯撒就是为此而死。勃鲁托斯终于在结局快来时明白了,他必须献出自己:

大家再会了,勃鲁托斯的舌头差不多讲完了他一生的历史;暮色罩在我的眼睛上,我的筋骨渴想得到它劳苦已久之后的安息。 38

精疲力竭的主要不是他的身体,而是那至死不息的推理和反推理的精神,当初这种精神协助凯撒完成了献祭,现在又将他本人推上了祭台。

凯撒,你现在可以瞑目了;我杀死你的时候,还不及现在一半的坚决。 39

勃鲁托斯无疑是剧中最有自我意识的人,但即使是他,也不能预先意识到自己的灵魂历程,因为这个历程要靠自己在半盲目半清醒中走出来。事发之前他同好友凯歇斯的对话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告诉我,好勃鲁托斯,您能够瞧见自己的脸吗?”

“不,凯歇斯,因为眼睛不能瞧见它自己,必须借着反射,借着外物的力量。” 40

凯撒也许可以算做他的一面镜子,还有他的朋友、同伙、爱妻、敌人,通通都是他的镜子。在这个意义上,勃鲁托斯有点类似于大写的“人”,或正在创作中的艺术家。他涵盖了人性中的一切,因而能够调动一切;没有什么事能使他大惊小怪,使他偏离心的召唤;他生活在永恒的时间当中。这样的人当然是不朽的。从将好友送上祭坛开始,勃鲁托斯的精神跋涉一直是在大苦大难中辗转。他的追随者们全都怀着世俗的热情,只有他一个人是清醒的受难者。这种受难同宗教有着类似的形式,但并不等于宗教。因为它是鼓励、依仗世俗的卑鄙或崇高的激情,以此作为跋涉的动力的。勃鲁托斯高于一切人,同时他又丝毫不比人群中的其他任何一个人高;他是凡夫俗子的先知,他本人又是一个真正的凡夫俗子。于是同宗教的追求相比,勃鲁托斯的追求少了些清高,多了些人间烟火味。

对于一般人来说,勃鲁托斯对安东尼的态度尤其不可理喻。凯撒被刺死之后,他允许安东尼登上讲台去歌颂凯撒,为凯撒叫屈。难道他不知道这样做会激怒民众?他当然应该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也许安东尼所做的,正是他勃鲁托斯想做的事,至于后果,那是属于命运范畴的大事,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在你的哀悼演说里,你不能归罪于我们,不过你可以照你所能想到的尽量称道凯撒的好处,同时你必须声明你说这样的话,曾经得到我们的许可。 41

勃鲁托斯这些奇怪的话有点像是出自神灵之口,他似乎在有意挑起安东尼和民众的愤怒,然后自己往刺刀上撞。更可能他并没想那么多,只是出于自觉忠实于内心的情绪说了那些话——一个无畏的、光明磊落的罗马人的情绪,这样的人将牺牲看做天职。如同预料中的那样,民众和安东尼都被激怒了,复仇开始了,命运的轮子转满一圈,重复向前。

今天这一天必须结束三月十五日所开始的工作。 42

这句话是勃鲁托斯在激战前的预言。他的关于发动冲锋的理由虽充分,却又有点暧昧,似乎他渴望的不是胜利而是失败的到来。当然他并无把握,只能干起来再说。“唉!要是一个人能够预先知道一天工作的结果——可是一天的时间总要过去,事情总要见分晓。” 43 这种情况很像艺术家突围前的心态,他知道那种境界永远达不到,但每一次都抱着侥幸全力以赴;他知道惟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牺牲。在他的带领下,追随者一个又一个地死去,如他所说,凯撒“英灵不泯,借助我们自己的刀剑,洞穿我们自己的心脏” 44 。三月十五日的意义就在这里。

读完全剧,勃鲁托斯的形象便完整起来了。所有那些缺口和突兀之处,原来都是由于我们的眼光受制于世俗所致;勃鲁托斯所遵循的,不是世俗的规律,而是神秘的召唤;他的内心,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国土,里面战事不断,硝烟弥漫。他又是最善于将对立的双方达成统一的魔法师,他是作者最高理想的化身。只有那些具有和他同样境界的读者,才有可能破译他那些谜一样的举动,并在破译的过程中同他、也同作者一道向那人生之谜突进。对诗人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传奇般的人物的解释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并将一直持续下去。我们通过对他的接近,重新体验古老的“英雄”概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同时也清理一下我们那沉积的记忆,看看理想究竟是如何丢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