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旅张小波的《法院》体现的新型救赎观(第2/8页)

(二)自由之旅

有一位为病人治疗痔疮的名医,于某一天被一名女患者所敲诈,之后又被逮捕,被拘留,从此开始了与法庭打交道的恶梦般的生活,而最后又被莫名其妙地释放了。这是故事的梗概。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有极小一部分作家,他们不使用大众所习惯了的语言,他们也不讲述人人都听得懂的、表层生活的世俗故事,他们另有所图。张小波便是这类作家中的一员。一开始阅读我就为这篇作品那奇特的语感所吸引,我想,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会不会在讲述的过程中因为底气不足而“露馅”呢?通过反复的阅读,从模糊到渐渐明晰,一个发光的结构终于在脑海里显现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个故事是如此的完美,切入的层次是如此的深,直抵人性的核心,而语言的运用又是如此流畅,充满了活力,无懈可击,丝毫不亚于那些经典的阅读给我带来的震惊。

踏上自由旅途之前的这位有点古怪的医生,其内心已经具备了成为自由人的基本条件,即,理想主义的人生观——这从他的职业与他敬业的态度上便已体现出来;自我分析的习惯;某种特异的冥想的能力——二十米开外便能看出人身上的疾患。然而真正的自由是一场非常残酷的生死搏斗,即使一个人具备了条件,他也得依仗于某个“陷阱”才会真正开始那种恐怖的体验历程。医生的陷阱正好出现在他所虔诚对待的职业上,一位女病人诬告他进行性骚扰,他被逮捕,对他的起诉开始了。

医生的意识处在暧昧的朦胧之中。从表面的意识出发,他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冤枉,觉得发生的一切都是一场意外,一个错误,法庭应该倾听他的抗议。然而就像鬼使神差一般,他在下意识里无缘无故地兴奋起来,竟如同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般,开始向自己的对头——法官侃侃而谈,像是倾诉衷肠,又像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揭对方的老底、威胁对方。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相互关系呢?如果我们将起诉看作人的潜意识的觉醒,将检察官和法官看作人对自我的自觉的制裁,这桩公案便可以从人性的根本的分析上来解释了。医生的兴奋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个陷阱,这场同法庭的遭遇,实际上是他长久的渴望和追求的结果。此前,他表面看上去事业成功,生活如意,然而私下里他却过着一种阴暗的,不自由的生活。他看不到他的生活在深层次上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他不满意已有的生活;他要过一种本质的生活,他在为这种生活聚集能量;终于有一天,这种能量以“陷阱”的形式爆发了。

“法官在告别人世时会发现,他这一生中无所依托,其实只是从一个梦过渡到另一个梦;在一路上他感觉自己是被一个幽灵吮吸空了的……不能到达情人嘴唇的吻,他甚至连哭泣的力量都没有被给予过。法官是一个没有痛觉的人……一个坐在轮椅上日夜构思自己如何纡尊降贵、和大地亲近的人……”(46页)

医生在此分析的法官的处境便是他自己的生存状况——他被无名的痛苦折磨着,他自视是如此的高,却看不见生活中的意义,因为他没法进入世俗,没法同自己的肉体达成妥协。也就是说,他心里有一个法,只不过还未启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庭又是他唯一的救赎,这场致命的官司将最终将他拯救。“陷阱”不正是他虔诚盼望的东西吗?这个前期过程同《审判》中的K却并不一样。在此,《法庭》的主人公显得更具有主动性和阴险的谋略,他甚至在戴着手铐的情形下也在图谋击垮对方的防线,他总是咄咄逼人的。

时代在变化,生存的紧迫性比90年前卡夫卡创作《审判》时,更为加剧了。所以艺术家在对付这个问题所采取的方法也在发展着。张小波正是那种抓紧每分每秒去生存,丝毫不放松那根命运之弦,不但处处走极端,简直是将死亡体验当作了惟一的生存养料,像空气和水一样一刻都离不了的艺术家。人需要什么样的活力与本能才能做到这一点啊。而当他竭尽全力这样做的时刻,那种最深层次上的幽默的人生观便成了他的法宝,正是这种奇妙的幽默使他能将人性中势不两立的两个部分统一起来,勇往直前地继续他的追求。

法官甚至忘记了自己尚未退庭,越笑越无法停顿,以至眼泪都流出来了。(68页)

椅子也翻倒在我身上。这时候我显然还没来得及进入现实,也就不感到疼痛。法官指着我大笑不止,他忘记了自己还有一只手在书记员白皙的脖子上。她也吱吱地笑着,但我看出来,她并不是从我身上取乐子,只是内心的颤抖用错了表现形式罢了。她的眼睛里正闪着泪花……(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