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乐府三行之饮马长城窟行(第4/5页)



他哭泣着抚摸自己身上的伤处,手脚已冻得皲裂,小腿和足踝被荆棘割破。那是去汲水时受的伤。他拔出刺在肉中的荆棘,在水边清洗伤口,他在水中看见自己的样子:面目灰败,头上身上都长了虮虱,衣衫褴褛,鞋子里也满是荆棘,脚被扎破。这半人不鬼的样子哪是当初那个神采飞扬娇生惯养的他呢?

衣食单薄如此。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他常常觉得自己快被冻死,不知怎么睡了过去,一夜醒来,却还活着,又开始新的煎熬。他已是哀大莫若心死了。其实这样生不如死,倒不如死了好呢,生在世上诸多苦楚,不如相从父母于地下,也许到了父母身边,能够重新寻回年少时的温暖和、快乐吧。

然而竟是没有死去。不知道是何种力量使他存活下来,也许是马厩里的马和稻草帮了他,帮他挨过严冬。也许从小养大的马儿比亲生大哥更有人情味,不忍他活活冻死。可是,这是好还是坏呢?有时候活下来意味着要受更多的折磨和苦难。

苦难仿佛没有尽头。夏天正炎热的时候,他要出门去贩瓜。推着车就快回到家,瓜车却意外地翻覆了,瓜滚落在地,帮他拾拣的人少,趁机吃瓜的人多,他顾头不顾尾,只得眼睁睁看着别人将瓜吃了许多。这些瓜兄嫂为了怕他偷吃,都是有数的。孤儿只得四处求告吃了瓜的人归还瓜蒂。但是很多时候别人吃完都是随手一丢,他又怎么可能一一对上数呢?

家就在不远处了,他推着车战战兢兢,哪里敢进门去呢?还没有进门就听见兄嫂的怒骂声,这一次,恐怕他真的是凶多吉少,在劫难逃。

曲子的尾声唱道:"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可知,孤儿就算这次不死,被他们这样折磨也活不长。

我小时候看童话,老是看到贫苦的孤儿被人虐待的故事,心里总是不担心,因为晓得有好心的仙女和巫婆来搭救,像灰姑娘那样的际遇。因为童话总是告诉我们上天会厚待好心的孩子,好心有好报。等我再大一点读到《孤儿行》时,我也有看童话的感觉,只是这中国式的童话一点也不婉转,也不故作美好。它给你看见的是"反"的一面。足够冰冷,现实。让你看清楚人情残酷的一面。

由孤儿的自述"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来看这显然是个兄长霸占弟弟财产,又逼弟弟行贾做商人,完全将他视做奴仆的故事。现在人完全可以依据法律来解决这样的事情,但古代不行,那是个宗法等同律例,乃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时代。人治高于法治。所以哥哥对弟弟不好只会得到道义上的谴责,除非闹出人命。而且在宗法地位上兄长永远高于弟弟。

中国人有句话叫:"妻贤夫少祸。"做妻子的贤惠的话,丈夫的过错也会少很多。战国时齐相晏子的车夫很趾高气扬,他的妻子流泪规劝他,他就改过了。晏子发现了他的改变,得知他改变的原因后就给了他更高的职位,晏子说,就因为你有这样的妻子,所以我要给你更高的职位。

我总在想,如果这孤儿的嫂子够贤惠的话,在丈夫身边时时规劝,也许孤儿受到的虐待会少很多。但是很明显,这个女人正是在一旁煽风点火,冷嘲热讽,唯恐虐待不深,压榨不够的那种恶毒妇人。

我能够接受商业上的尔虞我诈,也能够了解政治上的你争我夺,因为大家有利益的计较。但是亲人之间这样倾轧,我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人可以冷酷自私到这种地步,即使要霸占他的财产,也不必对他赶尽杀绝。孤儿的兄嫂简直灭绝人性。我宁愿孤儿到死也不知道,他兄嫂霸占了他的财产,又竭力欺压他的险恶用心。这样怀着善念死去,来生他对这人世还有期望。

孤儿的命运是凄苦的。诗中云:"里中一何譊譊"。外面的人也听见他兄嫂发怒嚎叫的声音。他回去之后肯定遭到严厉责打,孱弱辛劳的他,甚至因此丢掉性命也大有可能。这样的话,那些趁机吃了他的瓜的人会不会有点内疚呢?

现在我们在街上,还能看见类似的情形:有人的东西洒落,有的人会去帮忙捡起,有的人却捡了一个橘子,一个西瓜转身就走。我就很不明白这小小的便宜真的能让那个人快乐到忘乎所以,因此漠视别人无助求助的眼光吗?

有时候,一个瓜果,对你不过是一时口腹之欲,没有又能怎样,可是对于别人,那一车水果的得失关系到一家的生计。

我们在贪念兴起时,多想想别人的不易,给别人留条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