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乐府三行之饮马长城窟行(第2/5页)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你答应我,要为我珍重。

我,会在这里一直等着你回来。

乐府里的《饮马长城窟行》,我喜欢的有两篇,一篇是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一篇是无名氏的《饮马长城窟行》。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和袁绍等谋召董卓入京尽诛宦官时,他进言力谏:"大军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不成功,祗为乱阶。"何进不纳琳言,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其罪,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强健,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诗几乎都是人物对话和书信中的对话缀连成章。所谓借口言事,作者在言外,诚是乐府中的上乘之作。而汉乐府的古辞"青青河畔草"虽然也是同名名作,广为流传,但就切题沉痛之意来看确实不如陈琳之作。我一直认同梁启超先生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里阐述的观点:任公先生深赞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纯然汉人音节",甚至认为《饮马长城窟行》才是本调,前节"青青河畔草"一首或反是继起之作。辞沉痛决绝,杜甫的《兵车行》不独仿其意境音节,亦用其语句。

因为这个原因,将两种情绪糅杂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了一个故事。并录《饮马长城窟行》两首如下——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

(曹魏·陈琳)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汉·无名氏)

(二)《病妇行》

她知道自己要死去了。目光渐渐涣散开来,竭力想看清床前的丈夫和子女,已经无能为力。

心中惦念沉重。她死得不安局促。

之前她病了很久,熬着不死,是放不下丈夫和子女。眼见不成了,把丈夫叫到身边,交代心事。诀别之言还没说出口,泪水已然潸潸落下。

我死之后,给你留下的二三个孩子。请你不要嫌他们是拖累,不要让他们饥寒交迫。如果他们有了过错,不要轻易责打他们。孩子们幼小,过于严厉的苛责容易使他们夭折。一切,请你念在亡人情分上。

丈夫是个老实人,含泪吞声点点头,回过头去看几个哭泣的孩子,再转过脸来,发现妻子已经断气。她残留在脸上哀戚之色未消散。

他感觉周围空气冰冷,他慢慢将目光由妻子身上收回,环顾四壁空空的家,看到他的孩子赤脚站在地上,站在地上望着他,孩子们的目光让他无言以对。他觉得心里空虚无着,而肩膀上的压力陡然更重,他战栗着,终于大哭起来。

生活益发的艰难起来,无衣无食,他自己尚可勉力忍耐。而孩子们围在身边嗷嗷待哺,实在是不能视作不见。无可奈何将他们关在家里,自己到外面去想办法。在去市集的路上遇见有些关系的亲友,不管交情深浅都拉住他们的手企求给一点钱给孩子买吃食。亲友见他如此潦倒多少还是有点恻隐之心的,给了他一些钱。他又感激又羞愧,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此时实在顾不得颜面。但是一个大男人将生活过到这样衰弱的地步心里还是会觉得羞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