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第5/9页)



面对困境,他不是没有反抗!他一直在挣扎。他竭力维护心爱的女人,更要维护自己男人的尊严。身为汉家天子,连妻子都保护不了,还谈什么荫覆黎民。

这戏中一朝天子犹如困兽。遥想着先人的威仪,他不得不黯然神伤。国势式微,自己声威不济。

他在朝堂上失态咆哮:

“当日个谁展英雄手,能枭项羽头,把江山属俺炎刘?——全亏韩元帅九里山前战斗,十大功劳成就。恁也丹墀里头,枉被金章紫绶;恁也朱门里头,都宠着歌衫舞袖。恐怕边关透漏,殃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吾当僝僽,他也、他也红妆年幼,无人搭救。昭君共你每有什么杀父母冤仇?休、休,少不的满朝中都做了毛延寿!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威逼,于事无补,利诱,不为所动。面对麻木不仁的大臣,他的悲怆,他的愤怒已经达到顶点!

和亲虽是本朝家法,不过,你们也要想一想,此一时彼一时,时移世易的道理。国势不振,不得已而和亲,是委屈所以求全。而今是你们不思效力,苟且偷安!

极度的愤怒之后,他还是妥协了!有无数人感慨,何以中国就不可能发生特洛伊战争?原因出在中国的道德观绝不允许一个男人倾国之力去保卫一个女人,哪怕是保卫一种稀世难得的美。否则,这个男人就丧失了为人君的资格,他不配再掌有这个国家。

同样是爱情和皇权的较量,同样他选择了屈服!

面对外软内硬的大臣代表——尚书石显,他悲愤地高呼:“大抵是欺娘娘软善,若当时吕后在日,一言之出,谁敢违拗!若如此,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

“你有甚事疾忙奏,俺无那鼎镬边滚热油。我道您文臣安社稷,武将定戈矛。您只会文武班头,山呼万岁,舞蹈扬尘,道那声诚惶顿首。如今阳关路上,昭君出塞;当日未央宫里,女主垂旒。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吕太后。枉以后,龙争虎斗,都是俺鸾交凤友。”

大臣们当然不敢。当年吕后是何等的刚毅霸道,令他们仅仅想起她毒辣的手段也会双腿颤抖不寒而栗。不过,时移世易,现在朝堂上坐的是汉元帝。他们明欺他柔懦。元帝不比先人精明果敢,致使大权旁落,自己受人摆布。

讽刺的是,恰恰是为了巩固皇权。他宣扬儒道忠君爱民的思想,以儒治国的方略自他明确。他给自己精心打造了一个牢笼,要服众就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表率。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要舍弃自己的私欲,使之顺服于公理。他必须忍痛割爱,才能维护他自己建筑的道德体系。

——使大臣无条件的效忠的理想终于实现。但他在世时并未受惠,惠及的是后世的君王。

从这个意义上讲,元帝是坚忍而富于担当的。他不是表面看来那么优柔寡断。但他是多么无助啊!绝望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他。他已经千疮百孔,巨大的灾难迎面袭来,转眼间,就要灭顶了!

举目望去,满朝文武熙熙攘攘,吵吵嚷嚷。他们看起来一本正经,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帮到他。

他不由想起先祖的事,高祖由民间起兵抗秦。他的身边聚拢着从四面八方赶来襄助他的人。因为有那么多多谋善断,骁勇善战的人才。他才可以屡败屡战,最终冲破命运的魔咒,击败项羽,建立大汉。

而今他求告无门,欲哭无泪。他需要借助大臣们的力量,却无从着手。大臣们看似温顺,实际上凌驾他之上,为了自己的利益集体摆布他。他有什么办法?他被孤立,挟持了。

他又想起童年。童年的记忆给他留下太深的阴影,以致于影响到他性格形成。

一切,要从上代的恩怨溯起,事缘他父亲流落民间的经历,汉宣帝是汉武帝的孙子。武帝晚年多疑,他宠信江充,造成巫蛊之乱。这起政治风波牵涉之深,险些动摇国本——太子刘据被诬谋反,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一脉险被斩尽杀绝,只余一个儿子刘询(刘病已),刘询流落民间,受到掖庭令张贺的照顾和看重,由他做媒,将下属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嫁给他。

机缘巧合,本来在许家做倒插门女婿的刘询在握有实权的大臣霍光的扶植下即位为帝,此后,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受到霍光等大臣的操纵,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

宣帝虽然竭力依照自己的意愿立了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他们的儿子刘奭也随即被立为太子(即后来的元帝),但那时的宣帝,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妻子,在许平君第二次怀孕时,年仅十九岁的许皇后死于明显的宫闱阴谋,霍光的妻子派人将她毒死,只为让自己女儿霍成君成为宣帝的第二任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