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第4/5页)

“我和高木先生一同去拜访了长老。他对待我们仍像当初那么亲切,丝毫不为我们招来的麻烦而心生憎恶。那个夜晚后来发生的事令人终生难忘。

“长老叫来了村中族长和另外两个长老。他们在村里挑选了一个最具资质的年轻人,加上我和高木先生,一共是七个人,在今天您所在的这间僧舍里,召开了一次会议。”

众人到齐后,长老不提眼前的急迫之事,却讲起了故事,讲的是毗琉璃王征伐释迦族的迦毗罗城的故事。

释迦族遭受灭族之灾其来有自。他们将女仆假充王女嫁予了合卫国的波斯匿王,女仆和波斯匿王后来生下了毗琉璃王。为此,释迦族人曾当众嘲笑毗琉璃王的出身。毗琉璃王为复仇,于是便向迦毗罗城进军。为救助族人,释迦牟尼来到了军队行经的道路旁,坐于一株枯树之下。毗琉璃王在树下见到后,上前礼敬佛陀而后问:“此处有很多枝叶茂盛的大树,何故坐于枯木之下?”释尊所答是:“亲族之荫胜他人。”毗琉璃王听后,就生了退兵之心。但很快复又卷土重来。如是,佛陀用同样的话令毗琉璃王三次退兵。但毗琉璃王的仇恨并未消除,到第四次发兵讨伐时,佛陀就不再拦阻了。

此时,皈依佛法的毗罗卫国的摄政王摩诃男为避免战端伤及无辜百姓,打开了城门,请求毗琉璃王给人们逃亡的机会——以他潜入水底再重新浮出水面的时间为限。毗琉璃王应允了这个请求。摩诃男下到河中后却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毗琉璃王派人潜入水底,发现摩诃男已将头发绑在了水底的树根里,此时已自尽而亡。知道摩诃男在河底束发的情状后,毗琉璃王深受震撼,心生惭愧,下令停止了屠杀,且此后再也没有滥杀无辜。

屠城后,一日佛陀行至迦毗罗城东门,见城中一片废墟,就告诉众比丘说:“以前我与众比丘在此处说法,如今已成废墟,无有一人,从今以后不再来此。”回到舍卫国祗树园后,他告诉众比丘,毗琉璃王和他的士兵七日之后皆将毁灭。到第七日,毗琉璃王以为自己可免于灾祸,便带士兵与歌女到阿贻罗河举宴庆贺,天空中忽然骤起雷震,狂风暴雨下,所有人都溺毙而亡。毗琉璃王堕入了阿鼻地狱,天火将合卫国宫城一同烧尽。

“诸比丘问佛陀释迦族为何种因缘要受此苦难?佛陀道出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往昔罗阅城有一渔村,因时值饥荒,只得以草根为食。村中有一大池塘,池内有很多鱼,人们便捕鱼而食。当时有一条大鱼这样说道,‘我等是水族,不是处在干地之中,而这些人都以我们为食’。村中有一八岁小孩,虽不脯鱼,但见到人们捕鱼时,心生欢喜。佛陀说当时的罗阅城人就是今日之释迦族,当时之大鱼即为毗琉璃王,见鱼而笑的小孩就是我自己。因为杀鱼的罪业,族人要在无数劫中受地狱苦,我也因随喜造恶,而招致今日头疼,如被巨石压住。”

说完这个故事后,住持长老问道:“今日的拉瓦纳村,即是昨日的迦毗罗城。你们都知道该如何做了么?”

再看众人,其余两位长老和族长都含笑不语,他们已明了长老深意。此时的高木繁护垂头而坐,神色异常凝重。年轻的宋巴迪已有所觉悟,他恳求长老收他于门下。村里的那个年轻人也谦恭地站起身,说自己愿皈依佛法,并发愿终身敬奉。

住持长老当即为村中的年轻人施行了具足戒。对宋巴迪,长老慈爱有加地召唤他坐于自己身旁。他问这位年轻学僧还有什么疑惑。

宋巴迪答说惟有一个疑惑。长老复又问他是何种疑惑。宋巴迪回复说,他不知道长老将如何应付眼下的局面,他担心可能发生的最坏结果。

长老微笑着,说到时自会有分晓。

高木繁护已领悟到长老的意图,他当即向长老发了忏悔之心:就因他执著学问的贪念,结果给寺庙和村子招来了飞来横祸。他立下誓愿此生将全力保护石板经文。

听到此话,住持长老站起了身,他走到高木繁护身边,牵过了高木的手:“此后请代为照顾村民和所有僧侣吧。”

长老将身上的粪扫衣脱下,交给了高木繁护。那件僧衣用村民不穿的旧衣裁成布条制成,完全沿袭了原始佛教的着衣古法。高木恭敬地接下,长老的用意已不言自明。

三长老中的其余两位和族长先行退出了僧舍。

他们走后,长老令那个年轻人和宋巴迪撤掉他们三人所坐的蒲团,扫去地面的积尘。清除干净后,地面出现了一块方石。长老又令他们搬去这块铺石。

铺石移去后,地面出现了一个洞口,他们几人跟着长老走入了洞口下的石阶。那是一个很长的巷道。等他们走出巷道,前方出现了一道山崖。他们一路前行,经过了如今雨居寺所在的山凹,此后又沿着山道走了很长时间,最后来到了山顶处的一个岩台。长老亲自将他们带到了经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