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亮潭(第4/8页)

奶格玛殿的规模不是最大,但由于占领了寺院的至高点,便显得很是醒目。每日清晨,它都能和大美的红日隔山相望。大殿内还供有红白空行母像等,均由紫铜镏金所造。

相传很久以前,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奶格玛殿内总会传出彻夜的脚步声。说是奶格玛曾发大愿,只要虔诚念诵“奶格玛千诺”者,她都会寻声救苦,无不应其所求。于是,每天夜里,奶格玛都不愿休息,以经行的方式保持警觉,为的是随时能聆听众生的心愿。据说每天早上,那像上总是有很多汗水。寺内僧众心疼其劳累,便在奶格玛像的腿部拴了一块巨石。从此,殿内便听不到脚步声了。至今,那巨石仍保留在殿内。据说,大殿里虽没了脚步声,但奶格玛的愿力却一直帮助着无数的具缘众生。每天,这儿会诵来成千上万的信仰者。

俗说话“山有水则秀”。古老的黄河奔腾而来,在山脚下形成了九曲河湾。蜿蜒的河水涌动着来自天际的阳光,与湛蓝的天、碧绿的山,构成了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群山形成的大鹏金翅鸟也与蓝天相接,与大地共吻。我悠然立在山头,抛开了尘世的一切杂念,似置身于画中,又似漫游于仙境。心是那般自由,那般洒脱。闭上眼,深深地吮吸一口,只感觉空气中夹杂着的,是那种尘世间久别的清凉。

4

通往月亮潭的小路很窄。一旁是山,仰望不见顶;一旁是沟壑,虽然可见底,但那底却很是模糊,隐隐可闻水声。沿了那宽仅盈尺的小道,紫晓和常昊提心吊胆地踏了月光前行。她老是害怕自己会掉下去。她想,自己空着身子走路都这样,当初十三岁的老师背着水桶该多么艰难呀。她于是被一种东西感动了。就是在这种近乎宗教狂热的感动激励下,她走向了那个传说中的月亮潭。

月亮潭已经探入老山深处了。香匈寺本来就是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古寺。除了一些知识渊博的学者,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香匈寺。它建于宋朝,历史悠久。但近百年来一向烟火不旺。据记载,寺院常住僧人,没有超过十人。自民国以来,这儿大多只有两三个僧人。一向是一个师傅,两个徒弟。仅此而已。但令香匈寺能为世界瑜伽界所知的原因则是,几乎每一代僧人中,都有虹身成就者。据说,他们圆寂的时候,肉体都化成了光。

一个摄影师拍摄过一位主持的圆寂情形。录像中,有缕虹光始终萦在那僧人上方,虹如乐曲,人们仿佛能听到一种音乐。在神奇的虹光和音乐声中,高僧的肉体渐渐缩小,最后只剩下头发和指甲。

在那本叫《奶格玛密传》的书中记载,月亮潭是瑜伽大师奶格玛的三十六个坛城之一。按该书的说法,坛城是秘境的一种。就是说,在凡夫俗子的眼中,潭只是寻常的潭,但在瑜伽成就者看来,它却是金碧辉煌的坛城。据说,那儿有无数的瑜伽成就者在进行一些利益众生的仪轨,或是会供,或是放光,或是聆听人类的祈请,以便行使愿力,寻声救苦,助其达成愿望。

据瑜伽老师说,东莞也有一处奶格玛的坛城,此地风水大好,适宜修道,只是他不知具体地点。多年之后,紫晓才从黑歌手的一张神秘的图中得知,那所在,正是樟木头百果洞的大坑口水库。在修建水库之前,这儿有处泉眼,涌出甘霖,便是那坛城中央,金刚亥母与其龙众眷属居住于此。以是因缘,此地脉气极好,适宜修道。黑歌手授记说:多年之后,这儿会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圣地。后来,笔者定居岭南时,便选择了此地。诗人王一丁在诗文中屡屡提及,笔者入住不久,他和作家刘芬便同时梦到过达摩祖师。他曾在博客中写道:晨起记梦,达摩归来——达摩拄杖来翠景,辛劳只为度众生。一袭袈裟暖晚照,两行清泪濯心尘。浮生若梦梦如寄,大漠如雪总归真。日参夜省蒙法益,面壁九年结祥云。这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由于诸多瑜伽行者的引用,此诗后来流传甚广。

据《樟木头志》记载,上古时候,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的两位弟子火龙和缥缈就曾在不远处的仙宫岭结庐清修,成就了道业。

对上面的秘境之说,一些民俗学家们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这秘境之说,甚至影响了客家人的民俗风情和民众心态,于是,客家人将秘境之说引申开来,变成了“举头三尺有神灵”――那秘境就无处不在了。

那本神秘的小书中还说,红尘中的所有秘境,都跟娑萨朗有虹光道相通。有缘者的所有发愿,都会依托虹光进入净土,并在一种神秘的宇宙力量帮助下,达成其愿望。

紫晓在泉边发的第一个愿,就是希望自己能精通西夏文字,将那本奶格玛秘传翻译出来。在发愿之后的第25天,在东莞的一个旧书摊上,她遇到了一本破烂不堪的书,名字叫《蕃汉要时掌中珠》。书上有两种文字,一种是汉文,一种是西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