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深风月(第19/19页)

曹湛到底去了哪里?他人可还活着?

————————————————————

[1] 观音门为明城墙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是南京外郭城最北边的城门,大约位置在今燕子矶中学。据王士祯《池北偶谈》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秋,王士祯到江宁,住在布衣丁继之家里。丁继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昆曲清客(清唱家)、串客(业余演员),当时已经七十八岁,仍亲自作向导,带领王士祯寻访牛首山古迹(一名牛头山,在中华门外三十里,山周回四十余里)。丁氏幼学声乐,经常出入歌伎聚居之所,家又住在秦淮河附近,对秦淮旧事了如指掌。明亡之后,秦淮已无往日繁华。王士祯听了丁继之述说,写了一组《秦淮杂诗》,表达伤时怀古之情。其一为:“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

[2] 民间有“守七”的习俗,死者自去世之日起,其家属每隔7日要设祭1次,直到49天,第七个七日,俗称“断七”为止。其中以“头七”和“六七”最为隆重。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因而“头七”晚上至亲好友厮守通宵祭祀死者。“六七”时,家属要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死者,遍请亲友前来参祭。死者已出嫁的女儿,于“六七”的前一天晚,置办三牲、果品前来祭祀,人称“烧六七羹饭”。这祭桌一直设到“六七”忌日的下午。“断七”以后,丧礼才告结束。

[3] “慎独”是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慎”意为谨慎,“独”指独居、独处,“慎独”指个人独处无人觉察时,自己的行为也能谨慎不苟,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语出《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

[4]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据《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得名甚早,已不可考,大概与古华夏民族的“医、巫文化崇拜有关”。今称闾山,在今辽宁锦州境内。耶律倍生平事迹可参见同系列小说《斧声烛影》。

[5] 耶律氏为辽朝国姓,在辽、金、宋时期发展到巅峰,元朝以后开始逐渐衰落,耶律氏族人为避祸乱,纷纷转改为其他汉姓。耶律氏汉化姓氏为刘姓,据《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