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隔水青山(第23/24页)
[14] 大报恩寺号称金陵第一大刹,位于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据传,东吴时天竺(今印度)僧人游方到南京(当时称建业),说阿育王役使鬼神建塔,礼请三十七日得舍利。吴王孙权遂建“建初塔”,为江南建塔之始。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改称为天禧寺,这就是大报恩寺的前身。明永乐十年(1412年)八月,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天禧寺,名义上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借以让世人知道,他朱棣是明太祖和马皇后嫡子,为正统继承人。大报恩寺工程十分浩大,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动工,一直到明宣德六年(1431年)才全部完工,历时十九年,费银二百五十万余两,征调工匠等十余万人,建成后,成为南京一大景观,尤以琉璃塔最为辉煌壮丽,无与伦比。明人张岱(其人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柳如是》)见多识广,品鉴力非凡,曾力赞琉璃塔道:“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慕名登临琉璃塔,赞叹道:“报恩寺规制宏壮,宝塔九级,金碧琉璃,尽镂梵像,结构之巧殆竭人工,非前代内帑所修,不能至此。”外国贡使来中国,一定要到大报恩寺瞻仰,“见报恩寺,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太平天国时,美国使者麦莲到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定都于此)后,因久仰大报恩寺的大名,请求与随员们到聚宝门外去瞻望大报恩寺琉璃塔。但负责招待外宾的官员正提中关江丙新不敢擅许,连天朝政务首长兴国侯陈承瑢也不能决定,而要一直申禀到正军师杨秀清去作决定。美国海军助理军医法斯(Charter Fahs)等八人见太平天国迟迟不批复,实在等不及了,擅自跑去大报恩寺参观,结果被军队拘捕起来。后经层层请示,决定从宽处理,到东王府杨秀清处领取出通行证,才将法斯等人释放。不久后,大报恩寺被彻底烧毁,法斯遂成为有历史记载的见过大报恩寺的最后一名外国人。
[15] 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互为姻亲,曹寅娶李煦之妹,孙文成是曹寅嫡母孙氏的娘家人,亦是由曹寅举荐给康熙皇帝。
[16] 此段故事为历史真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康熙皇帝派索额图为正使,率队前往色冷格,与沙俄使臣戈洛文谈判。索额图、张鹏翮等使臣行至喀尔喀,正值蒙古准噶尔部落首领噶尔丹大举侵犯喀尔喀部落,张鹏翮等部分使团成员一度遭到蒙古人袭击扣押,后被放归。由于道路被阻,索额图一行退回了北京。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中俄两国代表重新商定,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当年七月,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俄罗斯帝国全权使臣戈洛文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内容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政府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之地划归俄罗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隔年,清廷为建立界碑,用汉、满、蒙、拉丁、俄五种文字将条约刻于碑上。刻碑汉文由徐元文(徐乾学弟,即遭两江总督傅拉塔弹劾后惊悸呕血而死者)根据《实录本》润饰写定,前有徐元文所写序言,《清朝通志》《清朝经世文篇》《中俄约章会要》所载即为徐元文汉文本。
[17] 泮(pàn)池:古时学校称泮宫,学校前的水池则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
[18] 千顷取自《淮南子·说林训》:“寻常之溪,灌千顷之泽。”百亩曰一顷,千顷极言广阔,引申为藏书之多。
[19] 江南诗酒成风,顾嗣立嗜酒豪饮,在当时有“酒王”或“酒帝”之称,他曾写诗自述道:“爱客常储千日酒,读书曾破万黄金。”少年时,顾嗣立在居处秀野园成立“酒人社”。社里设有三个酒杯,最大的可容纳十三斤黄酒,其余两个酒杯依次减少。凡入社聚会者,各自满饮三杯,然后入座。“酒人社”大门上还贴有挑战告示:酒客经过此门者,可入园饮酒,三杯酒后,再相互拜见诘问,以决雌雄。顾嗣立结社强调酒量,尤重气度雅怀,而他自己“饮如长鲸,酒酣耳热,狂歌间作”,一饮便是几十斤黄酒,由此被称为“风流人豪”,号称“酒王”。
[20] 通济门:明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扼守于内外秦淮河分界处,门向东北为皇城,向西南则是商业区,为南京咽喉所在。该门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比现存最大瓮城聚宝门(今中华门)还要大。城门为福船形(鱼腹形,因临近秦淮河而取同舟共济之意),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绝无仅有,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又,明代使用的武器军械、火器,均由通济、双桥二门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