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明的冲突文化信仰犯罪(第6/20页)

其次在行为特点方面,乔治·雷诺德也符合宗教信仰型犯罪的一般特征。每一种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仪式和行为,但就信仰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个追求特立独行的过程,所以是否行为怪异和对于信仰是否虔诚之间同样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相较于美国最为普遍的基督教来说,不反对一夫多妻显然成为摩门教最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乔治·雷诺德就是想通过这一与众不同之处来表现自己对于信仰的虔诚。

事实上,表现信仰虔诚的方式应该是去做自己所信仰的理念中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而不是去做自己所信仰的理念中不反对的事情,是否一夫多妻对于摩门教的信仰来说并不是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虽然法律没有权力干涉一个合法的宗教团体,令其修改自己的教义,但正常人都不会把一项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并且极其不显眼的教义拿来坚决贯彻执行。

所谓宗教信仰自由的定义应该建立在不违背基本法律的基础上,而乔治·雷诺德的情况显然不在这一范畴之内。他的信仰并没有强迫他娶多个妻子,所以准确来讲,他的教义并没有违反法律,只是不反对一件违反法律的事情。因此,乔治·雷诺德无论是从信仰还是法律的角度,都没有任何理由去向权威挑衅,坚持要做违法的行为。

卓别林驱逐案:联邦调查局的污点

信仰犯罪中有一条叫政治信仰犯罪,这是几乎每时每刻都存在的一种犯罪行为,换言之,只要政治存在,政治信仰犯罪就永远不会停止。客观来讲,政治信仰犯罪与每个历史时期的国际大环境和每个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的政治信仰犯罪,或许在下一阶段就不再属于犯罪行为;而原本不属于犯罪的行为,也可能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成为犯罪行为。

目前,大多数政治信仰犯罪的主因来自于犯罪者的主观因素。大体上可以将其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智能水平来构建属于自己的“伪公平”和“伪正义”,试图让自己凌驾于整个社会制度体系之上;或者试图让他自己所认为最“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来代替现有的社会体系,而他们之所以会犯罪,就是因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整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这类信仰犯罪者的数量较少。另一类则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及腐朽的寄生生活方式而犯罪,严格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政治信仰,只是打着同样的幌子来为自己谋取私利。就如同经常发表反社会制度言论的一些人,一方面他们可能受雇于国家内部真正的信仰犯罪者或者国家外部的敌对势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故意发表类似的言论,希望通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使得某些特殊的社会团体雇用自己,或者掏出钱来让自己息事宁人。

FBI,全称为美国联邦调查局,隶属于美国司法部,是美国最大的打击犯罪机构,可以说有过赫赫战功,但建立之初的联邦调查局却和后来打击犯罪的模范形象截然不同。

“肥裤子、高帽子、小胡子、大鞋子,再加上一根从不离身的拐杖”,这样的描述一出现,很多人都会想到20世纪最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查理·卓别林。即便在中国,卓别林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无声电影的年代,卓别林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是一位世界级的喜剧大师。

20世纪初,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的经济萧条,而当时的发展新秀美国也未能幸免地席卷其中,整个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直线攀升,普通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极速下降。伴随着收入降低的却是物价的暴涨,在此消彼长之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跌,对于国家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于是工人阶层的罢工运动此起彼伏。恰逢此时,卓别林横空出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思想性演绎以及滑稽的舞台表现,迅速吸引了大批拥护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美国明星。

公正地说,卓别林的表演使得在经济危机中几乎被击垮的美国普通民众首先从心情上得到了平复。然而,这位在舞台上滑稽地挥舞着文明杖,迈着刻意而搞笑的八字步,为普通民众带来无限欢笑的大明星,同时也被其他一些群体密切关注着。首先是美国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认为卓别林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把他当作榜样式的人物。对于左翼人士是好事,也就意味着在右翼人士眼中成了灾难。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无产阶级运动和共产党对于美国统治阶层来说就如洪水猛兽一般。于是,卓别林就开始被殃及池鱼了。

虽然FBI的职责范围是肃清全美的犯罪行为,但查办威胁国家安全类的犯罪也是他们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FBI针对卓别林的调查和监视也随着其名声的日益高涨而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