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燕蔚古园柳映寒江,枯心禅院竹殒残阳(第3/7页)

“冷吧?”李祎璠悠然道,“习惯了就好。

李先生在这个斋子一呆就是十年,从来没有出去过。”他只要提起李枯禅,总是一脸骄傲的神色。

“啊?”郑涵吃了一惊。

一个中年男人十年足不出户,不免让人觉得奇怪。

更让他吃惊的是,李祎璠似乎变了一个人。

那个总是心不在焉,对什么事都不太上心的李祎璠不见了!

要是在平日,郑涵一定会开口反击:瞧你那德行!说起你的“李先生”,和吸了大烟一样!可他现在满腹心事,自然提不起兴致和李祎璠斗嘴。

小斋的过道阴冷潮湿,一侧的窗子又高又小,在对面的墙上投下老式窗棂绘就的光影。

郑涵对这种老式的阴暗房子简直深恶痛绝。

然而在李祎璠看来,那墙上映下的森森竹影,微风过处传来的细细竹香,还有那萧萧的竹音,把“枯心斋”托映得雅致无比,真是花前月下酌酒吟诗的佳处。

进了正厅,皆是半新不旧的酸枝木家俱摆件,风格中西合璧。

南向一个敞阔的月洞门,打起湘妃竹制成的帘子,便是是李枯禅的书房,这可能是整个“枯心斋”最开阔敞亮的房间了,南向整面墙两扇大窗,采光良好。

每至夕阳时分,满屋都是萧萧的竹影,如诗如画。

李枯禅正站在书案前,一身月白色长衫,身材颀直,长面方颐,一双狭长微翘的单凤眼。

看起来也是四十岁开外的人了,面颊清瘦,更显得风神俊雅,意态萧然。

郑涵见了,心中不由暗暗赞叹:怪不得一向自许的李祎璠如此恭恭敬敬,自甘俯首。

这位李枯禅李先生,真称得上是神仙中人!想到这里,郑涵也一收往日的不羁态度,站在一旁,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

谁知这位李先生的架子比名气还大,连眼皮也不抬一下,低着头专心作画,运笔泼墨,劲力十足。

两人等了半晌,李祎璠趁他歇笔,轻轻地提醒,“先生,这是我的同学郑涵,他有事请教!”

李枯禅头也不抬,“说吧!”他的声音醇厚,很有磁性。

李枯禅态度冷淡,全在郑涵的意料之中,不过他看起来不愿多说,自己又能问出什么呢?郑涵灵机一动,抛出一个“诱饵”,“李先生,普通人死后能化出舍利吗?”

李枯禅精研佛经多年,听了他的话,十分不屑,一边画,一边淡淡地道:“舍利者,乃是有道高僧和居士历经戒、定、慧修持,发大愿力,圆寂后所化之物,初时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所化有四万八千份,分至各处寺院供养。

我年少时,在锡兰婆罗寺有幸见到释迦的指骨,通体晶莹如玉,隐约有七色祥光。

余者历代高僧居士的舍利,色相形态各异,至于普通人死后化有舍利,我倒未曾见过……”

“先生,”郑涵不觉提高了音量,“我父亲未曾修持,也不通佛法,亦不曾茹素,死后遗体中却化有一异物,有山僧说状如舍利,请大师鉴别!”

他的悲凉沉痛,到底引起了李枯禅的重视,停住了笔,“哦?是吗?拿给我看看?”

郑涵转向李祎璠,郑重地说道:“对不起了,兄弟!这件事关系到我父亲……我不想更多的人知道。”

李祎璠知趣地道,“先生,我去倒杯水!”

他边说边向外走,转身掀开湘帘,内心却有些纠结:与郑涵同窗三年,自以为情同手足,无话不谈。

却从未听他谈起自己的父亲,并且死因似乎还很蹊跷。

想不到一向性格强势的郑涵,也有这么一段难向人言的伤心往事。

只是为什么会提到“舍利子”?他父亲死后怎么会有“舍利子”?这和李枯禅又有什么关系?还有,他所说的“人命”是怎么回事?……李祎璠的心里充满了疑问。

除了挂念郑涵,他更担心的是李枯禅。

李祎璠是个尽责尽职的人,对李枯禅除主雇之份外,更有一份超乎寻常的关心与牵挂。

他自觉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尽全力保护李枯禅!不仅是他的学术环境,还有他的安全,乃至名誉。

想到这里,他轻轻转回身,拨开竹帘的一角,向里面窥去。

缝隙很小,只能看见李枯禅的半张脸和郑涵的背影。

郑涵见李祎璠已走,从口袋取出了那尊佛像,然后小心翼翼地打开层层包裹,慢慢用手托起,呈在李枯禅面前。

他诚恳又急切地问道:“先生,您知道这是什么?”

令人难捱的寂静。

窗外风过竹梢,满耳都是“沙沙”的声音。

半晌,郑涵抬起头来,看到的是李枯禅收缩的瞳孔。

“四面菩萨!”他脱口而出。

李枯禅直直地盯着那尊佛像,似乎看到了异教的恶魔,惊恐厌恶,又有些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