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内袋里的手机震动起来的时候,青江有了某种预感。他一边来到走廊上,一边接起电话。

“我是开明大学的桐宫。”对方说,“是青江老师吧?”

“是的。”

“前几天真不好意思。您现在方便说话吗?”

“简短些吧,快要上课了。”

“好的。那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了。今晚您有时间吗?大概两小时。”

“有什么事?”

“详细说的话,时间可就长了。”

“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对上次的事情的答复?”

“可以。您方便吗?具体时间和地点听您安排。”

“我傍晚六点后有空。地点你定吧。”

“那就七点吧,就在上次那座‘泰姬陵’前面。”

“好的。七点对吧。要不要准备什么?”

“不用,或许会检查您的随身物品,所以,最好不要携带一些麻烦的东西。”

“检查随身物品?为什么啊?”

“您来了就知道了。那么,今晚七点见。”对方挂断了电话。

青江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才关了机。上课时关机是规定,不过,几乎没有学生会遵守。

随后这堂课,内容是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的结构。青江站在讲台上,身后的黑板上画着两栋大楼。他开始解说:

“像这样,在两侧林立的高楼中夹着一条街道,就叫‘街道峡谷’(Street Canyon)。大家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一种特殊的风。但这种风会怎么吹,要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包括建筑物高度、密度、道路宽度、当时的天气情况等等,所以是千差万别的。通常来说,风向与道路呈直角是最典型的状态。”青江在黑板的图画上加了几个箭头。这时,他忽然想起了一副场景。

白烟如蛇一般流动。

现在他依然难以置信,总觉得或许是错觉,要么就是在做梦。但那是确凿无疑的事实。没有任何花招,是纯粹的物理现象。

为什么那种事情会成为可能?人类是无法预测气体如何行进的。即便有所预测,也都十分粗略,就像黑板上画着的箭头一样——

他一下子回过神来,转身看去,学生们正一脸迷惑地望着他,还有人吃惊地皱着眉。

“不好意思。”青江说,“我家附近发生过一起事故,一名老太太被建筑物之间的风吹倒,摔断了骨头。在送老太太去医院的途中,她抱怨不断,叫苦连天。不过,她应该向谁去抱怨呢?”

他点了几个学生的名,让他们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提出的意见有大楼施工方、城市规划负责人等等。接着大家讨论起来,建筑物之间的风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所致?在讨论中,“数值预报”这个词被多次提起。

现在的数值预报技术用的是超级电脑,如果利用这种技术,就能很容易地预测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所以,老太太受伤应该是人祸吧。

对,如果使用超级电脑的话——青江再次走神,想起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可是,圆华肯定没有携带那种东西啊。

来到约定的地点一看,才发现“泰姬陵”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有着洋葱形屋顶的城堡式建筑。用的是红、绿、黄等明快的色调,看上去华丽无比。这是“圣瓦西里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

有人来到了青江身后,淡淡的香气表明了那人的身份。

“这幢建筑物位于莫斯科的红场。”桐宫玲开始解说,“据说是俄罗斯教堂中最美的。的确,它充满了庄严。”

青江回过头。“你去过吗?”

“只在远处眺望过。因为当时在出差。”她看看手表,“正好七点。”

青江看向她的身后。“今天你那个同伴没来啊。”

“他有他的工作。我们走吧?”

“去哪里?”

“您只要上车就好,我会带您去的。”桐宫玲走开了。

和上次一样,她把车停在购物中心的停车场上。还是那辆小轿车。青江坐在后座,系好安全带。

“我遵守了约定,有栖川公园看到的那件事,我对谁都没有说,包括中冈警官。”

桐宫玲目视前方,点点头。

“明智的选择。我们也不认为老师会草率行事。毕竟,您是圆华小姐信得过的人。”

“她看人很准?”

“比谁都准,比任何人都准。”

她说得斩钉截铁,到让青江有点疑惑。

“你们也别这么放心啊,记录我可都留着呢,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我也都写下来了。数据我可以随时发送给任何人。就算我不主动发送,也已经设定好了,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自动以邮件的方式发给几个人。不知道你打算把我带到哪里去,总之,你别忘记这一点就好。”以上全都是胡说八道,不过青江还是努力让自己的话听起来显得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