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3/4页)

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在《风土记》和《万叶集》中,浦岛是故意打开玉盒,想借此回到原来的家。不管故事的细节如何,通常的解释是,龙宫三年相当于人间三百年,这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虚幻。

滞留仙境的传说在苏格兰也有。新郎在婚礼后受黑衣男子诱骗,站在一小截蜡烛前,等待蜡烛燃尽。就在这短短一段时间内,两个世纪过去了,新郎却对此浑然不觉。等到终于发现世界骤然变样后,新郎刚张口询问原因,就立时化为尘土。还有一个类似的传说是关于古代不列颠国王赫尔拉的。他出访小人国仅三天,外界就度过了两个世纪。随从们惊慌失措,触犯了禁忌,转瞬间化为尘土。这两个故事中,重返人间者的结局都是化为尘土。尘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短暂莫测,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浦岛打开玉盒后冒出的白烟。琉球群岛和台湾土著阿美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流传。

中国也有大量传说是关于凡人滞留仙境的,总体上都是桃源仙境的模式,但人仙通婚的场所不是在海中的龙宫,而是在深山的仙境。反过来说,海中的仙境,只能是海神的居所,即龙宫。

至于浦岛传说中龙宫的入口,据推测应在丹后网野祭祀浦岛明神的神社附近。《宗祇诸国物语》中记载,俳句家宗祇听说丹后海滨有祭祀浦岛明神的神社,于是讨教当地人,被告知这里是浦岛的出生地,浦岛就是从这里的海滨去蓬莱后归来的。

羽衣传说中,仙女痴迷于骏河三保松原的美丽“仙境”,从天而降。发现仙女的渔夫偷走了挂在松枝上的羽衣。一名仙女因为失去羽衣,无法返回上天而哀叹嗟怨。心生怜悯的渔夫将羽衣还给仙女,仙女于是得以返回天界。但该传说的原型并非如此。在原来的传说中,渔夫并没有将羽衣还给仙女。仙女痛哭流涕,但还是无济于事,只好跟随渔夫回家,做了他的妻子。

传说原型中的仙女未获得拯救,但在下面这段能乐的歌词中,剧情却被改写了。

渔夫:“看你如此悲伤,我就将羽衣归还给你。”

仙女:“太好了,请给我吧。”

渔夫:“等等。如果你能在这里为我跳一曲仙舞,我就把羽衣还给你。”

仙女:“我终于可以返回天上了。作为纪念,我就跳一支行游月宫的仙舞吧。可你不将羽衣还我,我就无法起舞。所以,请你先还给我羽衣吧。”

羽衣传说的原型后来演变成了丹后国丹波郡比治山的真井传说。但在坪内逍遥创作新舞剧《堕天女》时,模仿了三保松原的羽衣传说,将真井羽衣传说的剧情设定为猎人将羽衣还给了仙女。而《堕天女》中,真井的仙女同三保松原的仙女一样,没有跳舞回报,而是教授了猎人酿酒的方法。

这种更改后的传说在后世广为流传,甚至湮灭了传说的真实面貌。其实,骏河三保的仙女也好,丹后比治山真井的仙女也好,她们都被剥夺了自由,滞留在人间。由此可知,浦岛传说和羽衣传说在长期滞留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不过,这两个传说也存在不同之处:浦岛传说的主角是男性,羽衣传说的主角是女性;浦岛传说中的男性滞留在仙境中,终日沉湎游乐,乐不思蜀,而羽衣传说中的女性被猎人或渔夫这样的凡夫俗子强逼为妻,终日以泪洗面,不得归返。

在印度、东南亚、中国,乃至西伯利亚北部,都有大量类似的传说。比如,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寻找不死灵药的故事中就可见其端倪。该传说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均有记载,后来演变为田道间守的传说。田道间守受垂仁天皇之令,渡海去常世国寻找非时香果。历经十年,田道间守终于找到香果归来,但天皇已然驾崩。田道间守在天皇陵前哭号,悲恸而亡。

白鸟传说同羽衣传说属于相同的类型。日耳曼神话中,一名少年为了追寻素未谋面的恋人而踏上旅程,偶然经过一眼泉边,看见脱下白鸟羽毛织成的衣服,在泉中尽情沐浴的三名美丽少女。少年悄悄靠近,偷走挂在树枝上的少女的羽衣,躲了起来。少女不久便发现羽衣不见了,惊恐地大声呼叫。这时少年提出若要自己归还羽衣,三名少女中的一名必须做自己的妻子。三人答应了少年的要求,并让少年任意挑选。少年做出了选择,而他指定的少女恰好是他思慕数年却从未见面的恋人。

同样的故事也出现在芬兰流传的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之中。少年看见脱掉白鸟羽衣的三名女神在湖畔织布,于是偷走衣服,强逼女神为妻。在“偷衣强娶”这一点上,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与日耳曼神话并无差异,不同点在于是否将三件羽衣都偷走。在斯堪的纳维亚神话中,三名少年分别娶了三名女神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