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2/4页)

结果,那天浜中始终没有出现。

“怎么无精打采的?没了浜中先生,你就缺乏刺激了吗?”妻子说。

“是啊。没有编辑催稿,我就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写稿。”

“连载究竟还能持续多久?”

“这件事只能由对方决定,我也不能打包票。”

事实上,伊濑的工作从头到尾都是由编辑部——不,是浜中安排的。浜中怎么说,伊濑就怎么做。他这回始终放不下经纬线之谜,压根儿不想做别家委托的工作。

过了两天。伊濑又给《草枕》编辑部打去电话。

“哎?浜中还没有联系老师吗?”编辑部的男性职员说。

“我一直在等,但音讯全无。”

“太奇怪了。”

“太奇怪?难道你跟浜中联系过?”

“他会不时打电话回来,还托我们给老师带口信。”

“他是从什么地方打来的。”

“他没有明说。只说是‘某个地方’。”

浜中还是那样目中无人,伊濑想。不过,既然他是这本小杂志的副主编,那编辑部早已习惯了他的任性吧。

“他没有在编辑部出现?”

“是的。他说有事要调查。出差回来之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他。眼看策划会议又要召开了,我们也很为难。”

伊濑坐回桌子后面,抽起了烟。在东京站分手时,浜中说过,过一两天就找他商量去锯山的安排,但现在已经过了四天,他却没有任何联系。

浜中到底在干什么啊?从他往编辑部打的电话看,他似乎在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做些什么。

伊濑忽然忧虑起来。事前既不说自己要去哪儿,打电话回来时也不告知自己在什么地方——浜中这样做,其实已将自己置于险境。如果他去的是谁也不知道的地方,危险就更大了,因为他已经同周遭的人际关系完全割裂了。

目前编辑部无法主动与浜中取得联系。倘若浜中不偶尔给编辑部打电话,他就很可能同二宫与藤村一样“失踪”,而失踪就意味着生死不明。

伊濑正烦恼不已时,传来了玄关大门打开的声音。妻子大喊:“有快信!”她拿着一张明信片过来,“浜中先生寄来的!”

“哎?浜中?”

“浜中先生好像去宫城县的盐釜了。”

“什么?信件是从盐釜送过来的?”

妻子每说一句话,伊濑都震惊不已。他从妻子手中抢过明信片。

明信片的正面写着“于盐釜,浜中敬上”,背面是几行俊逸的文字。

前几天真是辛苦您了。我此刻在盐釜,当然是来这里调查“那件事”的。我没有告诉编辑部此行的真实目的,所以是自己掏腰包来的,可能还要过两三日才会返回东京。在此之前,请老师先阅读下面这本书:《日本民间传说研究》第二卷,从第一百二十一页开始。

伊濑不知所措。他万万没有料到浜中会去盐釜,不过他慢慢回过神来。盐釜靠近仙台,是本州东北有名的渔港,所以大体能猜出浜中是去调查什么。他还是对“第二海龙丸”耿耿于怀吧。浜中肯定在火车上就想到了这艘船。之前伊濑怀疑“第二海龙丸”只是指代“船”这一事物的泛称,因为登记在册的船中没有叫这个名字的。但这次浜中坚信盐釜那边会有名为“第二海龙丸”的船,所以立刻前往核实。

浜中之所以自费旅行,多半是因为奈良林社长吝啬成性。如果是大出版社,只消借口去仙台采风,就能堂而皇之地出差。但浜中委身的这家出版社,每一笔差旅费都必须由主编向社长申请。浜中就是觉得这样太麻烦,才甘愿自掏腰包吧。

不过,浜中让伊濑读《日本民间传说研究》,这就有点颐指气使的味道了。浜中同伊濑打交道时,尽管表面上恭敬有加,却会不时表现出轻蔑的态度,只是伊濑并没有因此生气。伊濑并不讨厌浜中,在他看来,浜中只是有着孩童般的自负罢了。

刚才读到那张明信片时,伊濑不禁怒气上涌,差点大嚷出来:你别小看我!但他又觉得自己必须遵从这条指示。

伊濑的藏书中没有这本书,他立即去图书馆借阅。本想偷懒去附近的区立图书馆,但白跑了一趟,最后只好转去国会图书馆,所幸很快就找到了这本书。《日本民间传说研究》是三十年前出版的,相当老旧。伊濑将书翻到了指定的一百二十一页。那里登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浦岛•羽衣传说的滞留说》。他开始阅读这篇长文。

浦岛传说和羽衣传说在主人公被滞留的情节上是一致的。下面将对两个传说的内容加以对比介绍。

浦岛传说中,浦岛在龙宫或蓬莱山上与龙宫仙女交合,并滞留在那里,快乐地生活。这是人神通婚传说的一种表现。浦岛在龙宫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三年,思乡之情渐浓,故与仙女辞别。仙女哀叹连连,依依惜别,将一玉盒赠给浦岛,以作纪念。浦岛返回故乡,但人事已非。诧异中,他打开玉盒,得知自己不是离开了三年,而是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