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X的挫败感(第2/3页)

在我的提示下,他回想起来:“哦——这是、是我书桌里那张?”

我迅速收起报纸:“你记得内容么?”

他思索片刻,摇摇头说:“记不清了,无非是些家长里短吧——”说着,他突然冻结了半秒,摸着脑袋说,“好像有个新闻让人看了挺难受的……我也忘了是怎么回事,反正我看完就揉成一团扔回抽屉里了。”说到这里,他突然惊恐地望着我,“难道是这报纸——”

我对他默默点头。

所谓暗示,是通过语言、文字、行为等方式,对他人的潜意识造成影响。因为语言、文字、行为传达的信息,通常是经由意识进入潜意识的,所以大多数暗示行为都会在意识层面留下痕迹,让被暗示者有所察觉。但有时候,暗示也会在意识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发生。刘向东工作劳累,阅读报纸仅仅是为了放松,而非关注新闻内容本身。同时,他的大脑当时应该还在进行大量与工作有关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无意识阅读”的现象,即读完了一段文字,事后却毫无印象——想必很多人都有过类似体会。虽然意识毫无印象,但文字中的暗示,却很可能已经直接进入潜意识,对心理造成了影响。刘向东在新闻的暗示下引爆恐惧,却完全不记得新闻内容,正是“无意识阅读”造成的。

很显然,调查者对刘向东的性格、工作习惯、生活规律都十分了解,我也由此进一步加重了对刘智普的怀疑。

我问:“你平时习惯在抽屉里放报纸么?”

刘向东一愣,随即摇摇头:“不,虽然家里和单位都订了报纸,但我基本不怎么读——”说着又含糊其辞道,“哎,怎么说呢,我也不敢确定,我今天早上去C大讲课,好像是读过报纸,是不是无意间带回家了……这我真是记不清了。”

我点点头,继续问道:“有没有可能是智普放到你书桌里的?”

“不会。”刘向东迅速答道,“我昨天晚上在书房待到十二点多,还打开过一次抽屉,当时里面很整洁,没有报纸。今天早上,我跟智普是一起出门的,下午也是一起回家的,我做饭时,他一直在厨房打下手,一次都没离开过,然后,吃过晚饭我就进了书房,他根本没时间。再说,书房里有不少重要资料和试验性的化学品,我一般都是反锁房门的,而且只有我自己有钥匙。”

从刘向东的神色和语气判断,他虽然担心儿子受到怀疑,但并没有因此撒谎。但,如果把报纸放入书房抽屉的人不是刘智普,又会是谁呢?是刘向东自己?绝无可能——折叠并藏匿报纸的行为看似简单,却利用了刘向东的工作、生活习惯与心理特点,并由此预见到了“无意识阅读”行为的出现,是一次十足高明的暗示,绝对是心理高手所为。

不是刘智普,也不可能是刘向东,难道当天白天,有其他人偷偷去过刘家?

杂乱的信息迅速拼凑,很快在脑海中擦出一道火光。

“刘教授。”我凝眉问道,“你和智普最近有没有丢过钥匙?”

刘向东一愣:“你怎么知道?智普就是今天中午把钥匙丢了,所以下午才跟我一起回的家,放在平时,他是不愿意坐我的车的。”

我问:“中午丢的,具体是什么时候?”

“说是吃午饭的时候。”刘向东想了想答道,“对,是这么跟我说的,说中午离开办公室锁门时,钥匙串还在身上,然后跟几个朋友到学校附近的一家饭店吃饭,离开饭店的路上发现钥匙串没了。可再回去找,饭店的人都说没见过。”

第三者白天去过刘家的合理推测,加上午餐时间刘智普钥匙的离奇丢失,事情再明显不过了——调查者偷取了刘智普的钥匙,下午悄悄进入刘家,不知道通过什么办法打开了书房的门,然后将折叠好的报纸压在巧克力盒下。

我总算松了口气。我万万没有想到,调查者会使用偷钥匙这种原始而低劣的手段,或许,真的是高看他了。

我当即离开病房给袁主任打了电话,让他想办法调查刘家所在小区当天十二点到晚上六点之间的监控视频。凌晨两点,袁主任给我回了电话,说他详细查看了监控,可以肯定的是,从十一点半到下午五点刘氏父子回家,没有任何人打开过刘家的房门。同时,刘家位于住宅楼十七层,两侧的外窗都临着马路。袁主任也想办法调查了路上几家单位的监控,监控显示,整个下午,刘家窗外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人攀爬的踪影。

“视频我都找入室的高手看过。”袁主任最后说,“他们都可以肯定,刘家下午没进过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