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体内的细胞炸药(第2/3页)

我认真地听着,感觉自己像个医学院的大一新生。

叶秋薇接着说:“据此,医生认为陈曦的昏厥可能来自遗传,但具体的病因仍无法查明。之后,陈曦的昏厥仍时有发生,这让她成为很多同学的笑柄。直到93年,陈旗帜再次带她到市一院进行检查,总算查明了病因。不过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这种病还无法治愈。此后,陈曦又忍受了几年的折磨。奇怪的是,从大学开始,她的病症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我点点头:“那么,你是如何推断出,她患的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呢?”

“遗传性的高血压类疾病种类很多,多数跟激素失调有关,像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等。”叶秋薇列了几种病症名称,见我一连迷惑,便打住分析说,“但我列举的这些病,要么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要么就是具有血压持续偏高的特征,这两点,陈曦都不具备。同时,陈曦的病情有个特殊之处:她第一次发病,是母亲的漠然离去直接导致的,和精神上的刺激脱不了干系。根据这一点,我怀疑她的病症和神经系统有关。而与神经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的激素细胞,就是嗜铬细胞。同时,我还注意到了两个日期:陈旗帜第一次带陈曦到医院检查,是91年的阳历4月,当时没能查出陈曦的病因。第二次,则是93的夏天,这一次,医生很轻易地就发现了陈曦的病因。两次检查都是在市一院,或许医生也是相同的,为什么结果却迥然不同呢?”

“技术。”我不假思索地说,“肯定是因为技术的发展。”

“嗯。”叶秋薇说,“91年到93年,市一院究竟发生了哪些技术革新呢?我通过朋友联系上市一院的一位老医生,以写论文为借口,问了她这个问题。她想了很久,说那两年,市一院并没有引进太多新技术,唯一的重大改变,可能就是93年春天,从国外引进了一套二手CT设备。”

“CT?”

“这一点很重要。”她耐心解释说,“我开始在CT技术和陈曦病情的检查之间寻找联系,这种联系实在是太明显了。在CT技术应用之前,对人体内部的无创检查手段主要是B超。B超的缺陷在于,声波的可控性与稳定性较差,成像不够清晰,因而无法探明体内的微小病变。CT在成像准度和精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能够检查出十分细微的病变。据此我推断,陈曦的病症,一定是只有CT才能查明的细微病变。”

“然后呢?”我急切地问。

“然后,陈曦平时一切正常,只是偶尔发生突发性的高血压和昏厥,说明体内的器质性病变并不十分严重。当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小时,就会出现类似的病征。而体积较小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恰恰是CT能检测到,而B超无法发现的。”

我沉思片刻,简要记录,说:“请继续。”

“虽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但与陈曦的情况非常契合。顺着这个思路,我又有了更多的发现。陈曦说,遗传病困扰了她多年,却在她进入大学后自行消失了。疾病的自愈肯定是有原因的,联想到她第一次发病,我突然明白了:病症的突然消失,应该和当年的突然出现一样,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心理因素?”

“就是她逐渐形成的沉稳性格。”叶秋薇说,“不必细想,先跟我梳理一下陈曦的成长过程吧:儿时母亲离去,诱发神经官能症,引发焦虑、紧张、不自信等负面情绪,同时,偶尔因突发性血压升高昏厥。母爱的缺失,父亲的忙碌,使她逐渐学会了压抑情感——包括正面的与负面的。到了大学,压抑、沉稳的性格形成,焦虑、紧张等情绪被深埋心底,遗传性高血压病症也突然消失,再无病发。张老师——”叶秋薇看着我问,“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我把她梳理的语言记录下来,沉思片刻,感觉视野一片开阔:“我明白了:她成长过程中的昏厥,和不时喷发的负面情绪有关!而到了大学,在陌生环境的暗示下,她彻底隐藏了真实的自己,将负面情绪完全掩盖,而这,正是病症彻底消失的原因!”

说完这些,我头皮和后背都是一阵发麻。我第一次发现,人的心理,居然会对生理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第一次产生了明显的动摇。

叶秋薇端起杯子湿润嘴唇,扭头看了一眼窗外,又回过头,缓缓说道:“说说更深层的原因吧:遇到激动或紧张的情境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向嗜铬细胞发出信号,命令其释放儿茶酚胺类激素,使人体产生兴奋或紧张的感受。而陈曦对负面情绪的深埋,使得大脑几乎不会发出这样的信号,长此以往,连肿瘤化的嗜铬细胞都受到影响,停止了儿茶酚胺的过度分泌。但,就如同她深藏的负面情绪一样,这些肿瘤细胞从未彻底消失,而是在悄悄积攒力量,等待一次突然的爆发。我所要做的,就是引爆陈曦的负面情绪,从而引爆她体内的细胞炸药,让她从内部杀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