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潜意识深处的恐惧

我写下“恐惧”二字,暗自揣度:连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恐惧,究竟是怎样的恐惧呢?

“每个人心中都长期存在形式各异的恐惧,有些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恐惧才是心理活动的根本动力。”叶秋薇说,“但正如你所说,恐惧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源,而彰显正面情绪、阴藏负面情绪,正是人类无法改变的本能。”

听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传统文化。就心理来说,正面情绪为阳,负面情绪为阴。《黄帝内经》里说“阳表阴敛”,人类将积极情绪表露在外,而把消极情绪藏于内心,正是这个道理。

“有点像阴阳的关系。”我忍不住说了一句。

“嗯。”叶秋薇不做评述,而是继续她的分析,“本能使人类不愿直面内心的恐惧,这一点放大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对恐惧的遗传性避讳。比如在生活中,人们可能会说‘这次考试考了第一,我很高兴’,会说‘能嫁给你,我真的很幸福’,但绝对不会说‘我看见了一条虫子,它让我觉得很恐惧’,人们一般会说‘我看见了一条虫子,它让我觉得恶心、觉得厌恶、觉得心烦’。”

“但其实,这些都只是本能的借口。”我明白了她的意思,“恶心、厌恶、心烦,都只是在掩饰恐惧罢了。”

她点点头:“所以说,尽管‘恐惧’一词十分常用,但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恐惧,他们认为自己无所畏惧,所以会用其他负面情绪来掩饰恐惧。他们失望、伤心、愤怒、紧张,都只是为恐惧找借口而已,正因此,心理学者们才认为,恐惧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根源。其实说得直白点,人只有一种负面情绪,就是恐惧。”

她的话很有说服力,我一边思索,一边请她继续。

“明白了这些,你就能理解我对陈曦接下来的分析了。”她说,“通过之前的分析,你应该已经明白她的心理状态:外表沉着、冷静、城府,潜意识里却深埋着种种负面情绪。要引爆这些负面情绪,就必须从根源入手,找到她的恐惧来源。”

“怎么做呢?”

“如之前所说,她写成长经历,正是为了宣泄负面情绪——也即恐惧。尽管她并没意识到这一点,但你知道,潜意识会通过一些非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其中就包括写作。写作不是一种完全受意识掌控的行为,而是潜意识的一种有效表达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作家发现自己的作品与想象中的并不一致,但这样的作品,才是他真正的作品。”

我感同身受。

在杂志社工作,写作是我的主要任务之一。每一次,我都会先列好提纲,设计好架构,但写着写着,却总会不知不觉地加入新的东西,甚至表达一些违背初衷的思想。那是一种奇妙的体验,好像文章并非我一人写就,而是与他人共同完成。以前,我从没思考过这种现象的原因,听了叶秋薇的话我才明白,这正是潜意识对意识的修改与抗争。

“我明白了。”因为这种感受,我迅速理解了叶秋薇的分析,“请继续吧,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么在书中寻找她的恐惧根源的?”

“昏厥。”叶秋薇说,“她的每一次血压突升和昏厥,都是负面情绪的喷发导致的。而负面情绪突然喷发,肯定与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有关。这种事物就像一种暗示,会在不知不觉中触及她内心深处的恐惧,从而引起负面情绪的震动。”

我舔了舔嘴唇,说:“这种事物,或者某一类事物,就是她恐惧的根源所在。”

“是的。”叶秋薇轻轻呼出一口气,抬手拨了拨鬓发,“想要找到这种事物,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这种事物可能很小,小到陈曦自己都无法察觉。如果她真的在书中有所表达,也需要极为细心的研读和联想,才能有所发现。当晚,为了加深理解,我把与病发有关片段,全都重新抄录了一遍,并一字一句地做了批注。直到深夜,我终于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细节。”

“什么细节?”

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陈曦第一次发病,是母亲离开的那天,那件事,陈曦在《隐痛》中是这样叙述的,‘那是89年的正月二十前后,天非常冷,阳光却很明媚。我时不时能听到远处的鞭炮声,现在想来,那声音就像坚硬的石块砸到墙上。她(指母亲)拖着两个行李箱站在我面前,我茫然地抱着她的腿,心中有种奇妙的感觉,好像我正在经历一场不会醒来的梦。不远处,一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人高喊着她的名字,她回头应着,拉着箱子就要走。我死死拽着她,手指几乎要嵌进她大腿的肉里。她不耐烦地哎了一声,稍一用力,将我甩开。父亲在后面扶住我,我很茫然,眼中只有她远去的背影,耳边只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我觉得浑身发热,热得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