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符咒(第2/6页)

胡山几乎没多想就从宝鼎里跳出来,他仔细察看了铸龙上的铭文,能分辨出来,这是三种不同的文字,而且很可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铸上去的,这也恰巧印证了,九龙宝鼎先后有过数个主人。

铭文开篇是甲骨文,在倒斗一行,他们习惯称它为“图画字”。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甲骨文其实就是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仓颉造的字并不是现在成熟的汉字,汉字的雏形也更偏向于自然形态,人们会把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想象成一个个可以代表它们的符号,就如同易经的密码字符,广博精深,包罗万象。

仓颉就是在无数的想象中造出了最有艺术魅力的汉字。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蕴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它同样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汉字衍生和使用的过程中,道的无为和自然无时无刻不再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胡山一边看,眉宇间的肉拧成一个疙瘩,嘀咕道:“有八分像,又有二分不像,这难道是仓颉最初造的字?”

“木匠,你他娘的在嘀咕什么呢,什么八分像二分不像的?给老子把话说清楚了!”宋乾坤是典型的山东汉子,平日里都直来直去,他最不喜欢别人在自己面前卖关子,更讨厌别人装神弄鬼。

胡山告诉宋乾坤,宝鼎上的开篇铭文非常像甲骨文,但又有些不同,他猜测很可能是仓颉最初造的字。宋乾坤十三岁就上山当土匪,原本是个彻头彻尾的文盲,后来被张自忠的队伍收编,有幸得到张自忠的提携,还给他请了一个老师,专门教他识字。细细想来,那个教书先生也很厉害,第一课就给宋乾坤介绍中国文字演变的历史。从那时,宋乾坤才知道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都使用过不同的文字,之前他还以为中国的汉字就像河里的水,山上的石头,都一个样呢。

不过,宋乾坤到底是有个性有抱负的人,他懂得如何施展自己的长处,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短处,他知道自己能打仗会打仗,乱世出英雄,他总有用武之地。他曾在部下面前言辞凿凿的说,老天爷让你生在哪家哪户,哪个朝代哪个年头,都有定数,咱生在乱世,咱这辈子就是刀口上混饭吃的主儿,你不会打仗能行吗?不是咱不想读书,是老天爷不爱咱读书。

中国的男人都舞文弄墨去了,谁来杀鬼子?等天下太平了,咱也该投胎做秀才去,因为那时四方安定,百姓丰衣足食,就不需要咱们上战场拼命了,自然只能安下心好好读书。所以,他只学了三个月,就把教书先生踢到一边去了,从此再也没碰过书籍。

“木匠,你说的那仓颉,老子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别整那没用的,你就说这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吧。”马武的文化程度还不如宋乾坤,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匪气”。

胡山早年在安阳盗过不少殷墟大墓,他对甲骨文也算有些研究,所以宝鼎上的铭文也能大体读懂其中的意思。俗话说得好,行行出状元。这倒斗也分专业和业余,胡山出身倒斗世家,祖祖辈辈就是从“阴间”刨食吃,他和挖坟掘墓的土贼不一样,他知道什么该盗,什么不该盗。宝贝和值钱看似没什么区别,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宝贝一定值钱,但值钱的东西不见得就是宝贝。

所以,尽管胡山喜欢说粗话,看似没修养的外表后面其实还藏着一颗有文化修养的心。你不得不承认,倒斗界和考古界都有叱咤风云的人物,机关算尽不等于穷途末路,恪尽职守也不见得就不会监守自盗。胡山要想在倒斗界混下去,要想保住祖辈们的“基业”,他就必须时刻学习,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何况是个人呢?

原来,铭文的意思是说,黄帝一统华夏,祈望天下永远太平,就铸了三个宝鼎,分别象征天地人。黄帝每三年就要举行一次祭天大典,在宝鼎里装满牛羊猪头,命巫师在祭坛前施法,等到月圆之夜,天神就会下凡,挑取宝鼎里的祭品。如果天神挑走了牛头,那么来年肯定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果天神挑走了羊头,那么来年肯定有打不完的猎物;如果天神挑走了猪头,那么来年肯定有吃不完的家畜。如果天神一件都没挑,那么来年肯定要多灾多难。

黄帝这时会遵照巫师的旨意(那时巫师会把自己的旨意说成是天意),在宝鼎里蓄满人的鲜血,在月圆之夜,光月女神会到宝鼎里沐浴,同时也洗去了光月女神的怨气,天下自然会平安无事。传说,光月女神经常在九龙宝鼎里面沐浴,宝鼎自然具有了一定的神力,同时也得到光月女神的庇护,如果有人敢私自打宝鼎的注意,将会受到最恐怖的诅咒。

杰克听到这里,咧嘴笑道:“我原本以为只有国民政府的官员才那么贪婪,原来你们敬畏的神也如此功利,保佑老百姓还要收取保护费?还得看运气?如果不能满足神的要求,神就会有怨气,百姓就得遭殃。劝你们还是信基督的好,上帝是仁慈的,他会保佑我们每一个人,而且不收取任何好处。”说完,杰克还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