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3/5页)

“所谓现代文学,恰好从这个时期,也就是二十世纪中叶开始,‘无法信赖的叙述者’这一概念深受普通读者喜爱。‘叙述者未必会讲述真相’,这种对叙述者的绝对权威的怀疑潮流,迅速并广泛地风靡了起来。这一专门用语,是在美国文学评论家韦恩·布斯于一九六一年所著的《小说修辞学》中第一次出现,但关于实际出现在小说中的首例,学者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

“讨论最多的就是一九二二年的作品《竹林中》。书中的多位叙述者中只有一人讲述的是真相,其他的叙述者都说了谎——或是至少对真实情况进行了添枝加叶。因此,此作品可以看作是使用‘无法信赖的多位叙述者’这一技法的初期例子之一。在此之前,小说读者只会盲目信任作品中所叙述的内容。而这种每人的讲述只有部分是真相的作品登场后,使得如果以‘文中写什么就是什么’这一单纯的方式阅读,就无法理解作品中隐藏的真相。另外还必须考虑到另一类作品,那就是正相反,没有叙述者,作者也故意什么都不说,读者要在沉默中发现真相。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存在语言和翻译的障碍,因此发表后,并未立刻成为全世界畅销的名作。然而巨匠黑泽的电影却获得了前文所述的世界知名的奖项,并在全世界放映。这便是影像的特权,也是我的梦想。之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1962年)和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1989年)等‘无法信赖的叙述者’杰作陆续出现,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文坛中犹如耀眼繁星般炫目,但如果芥川——或者黑泽的名作不存在的话,说不定现在也无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可能现如今还没有这样的题材吧,我是这么想的。

“话说回来,这样的写作技法,理所应当的,不仅适用于纯文学,与推理小说也很搭。推理小说有一种类型叫多重解答,‘视角人物只说出了一部分真相’这种思考方法就能很好地融入这种类型中。推理小说的世界中,安东尼·伯克莱的《毒巧克力命案》可被称为多重解答之杰作,本书创作于一九二九年,在芥川龙之介那篇作品的七年后。如果发现伯克莱在某种机缘巧合下曾读过芥川的书的话,将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但现如今肯定无法得知真相了。那么,我的助手小怜华,你读过芥川龙之介的书吗?”

“唉,怜华我也不知道呀。说到底,这个芥川龙之介是谁的说?”

“刚、刚才我说的话,你有在听吗?是、是个作家哦……”

“是很有名气的作家的说?”

“很有名气的。”

“是吗,那那位作家,至少也该得过芥川奖吧?”

“唉,看来把这个话题抛给小怜华是个愚蠢的选择。那么我们回到谜题中。沙耶加也成了一位主视角人物,这也就意味着,很遗憾三泽先生也回答错误了,果然沙耶加也不是凶手。‘本格推理小说中,作为背景介绍的部分是不允许存在欺骗的,因此主视角人物不可能是凶手。’说这话的可是三泽先生本人呀。如果凶手是沙耶加的话,知道鞠子的死讯而陷入悲伤的这段独白,就全部是弥天大谎了。三泽先生虽然批评二谷小姐说‘应该等一下再进行解答’,没想到这句话也要落到自己头上了呢。嘿嘿嘿嘿。”

“喂,主持人!”

“嗯?咦,好像那里有一位脸稍微有些红的选手把手举起来了呢。虽然解答灯没有按亮……啊,四日市先生吗,节目里是基本不允许除解答外的自由发言的,您有什么事情吗?”

被称作四日市的男人身材稍显肥胖,发际线已经开始后移了。

“还什么都说不准不是吗!”

“嗯?”

“因为是主视角人物,所以沙耶加不是凶手,不能这么断言!”

“哎呀,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沙耶加才是多重人格患者,就不存在矛盾了哦。杀害鞠子的是沙耶加的其他人格,而不知道实情的主人格刚刚得知了鞠子的死讯,并为此悲叹不已,这么解释就完全成立了呀!”

“哈哈哈原来如此。确实,你说得没错,但是多重人格诡计,刚刚已经被三泽先生彻底排除了呀……”

“‘出题者应该不会在第十届,也就是这次节目里,把赌注押在多重人格这种粗糙的诡计上。’那种话吗?哈哈哈。这句话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逻辑方面漏洞百出。的确这次是第十届,但谁都不能保证第十届会准备与过去同一水平的问题啊。我很想知道出题人是谁,因此把之前的节目都录了下来,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的演职人员表,然而完全没有提到出题人。就算今年变更了出题人,也没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