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第2/4页)

洪钧继续在纽约大学法学院的讲课,并做了两次专题讲座。虽然每次走到法学院门口时他还会寻找那个神秘男子的身影,但是那人的缺失已不会令他感到意外了。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曼哈顿市区的华尔街一带,开始了“占领华尔街”行动。示威者声称,占人口总数99%的普通大众无法容忍仅占人口总数1%的富人的贪婪和腐败,他们要用和平示威的方式表达对权钱交易和社会不公的抗议。10月8日,洪钧利用周末到曼哈顿下城观光,在市政厅一带看到了人流如潮的示威游行。后来,示威者占据了华尔街附近的祖科蒂公园,使之成为抗议活动的中心。那段时间,他天天观看纽约第一频道的电视节目,特别关注有关“占领华尔街”行动的新闻报道。开始,媒体的报道多为支持示威活动的声音,一些政治家和社会名流纷纷到祖科蒂公园去看望示威者。后来,媒体上出现了反对的声音。例如,纽约市长表示,示威者有表达诉求的权利,但不能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

一天晚上,洪钧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记者对华尔街附近居民的采访。一位华裔男子对记者说,他支持示威者的主张,但是不赞成这种“占领华尔街”的做法。他抱怨说,示威者的活动使他们难以正常生活,特别是那些高分贝的锣鼓声和音乐声。他要求把示威者播放音乐和敲锣打鼓的时间限制在白天,而且每天不能超过6个小时。洪钧觉得这位华裔的相貌与那位神秘男子相似。在随后滚动播放的新闻节目中,他再次看到这个采访的画面,并确认此人就是那个维克多。洪钧不禁自问:此人是干什么的?他居住在华尔街一带,应该是衣食无忧的富人。那么,他为什么要去旁听讲课?他为什么在法学院外等候数小时并尾随乘坐地铁?此时,洪钧有些后悔,因为此人的身份和目的已成为不解之谜。

10月29日,星期六。一场五十年一遇的10月大雪在万圣节前光顾纽约。气温骤降,纽约人似乎一下子从夏季进入了冬季。不过,洪钧住的公寓楼已经供暖,室内暖意融融。他一边收拾行装,一边隔窗赏雪,别有一番情趣。他的心中也有一点忧虑,那就是这场大雪是否会影响明日回国的航班。此外,他也为那些“占领华尔街”的示威者担忧,因为纽约市警察局和消防局日前联合行动,到祖科蒂公园收缴了示威者使用的小型发电机和煤气炉。仅凭帐篷睡袋,那些年轻人如何度过这风雪交加的夜晚啊!通过电视新闻,他得知这场大雪已经给纽约市和毗邻的新泽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造成了灾害。道路封堵,树枝折断,一些地区还停了电。新泽西州的州长已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然而,这场大雪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次日清晨,洪钧拉开窗帘,只见蓝天如洗,万里无云。他想,今天到中央公园,一定能看到难得一见的雪景。早饭后,他急不可待地走出公寓,顶着寒风,来到中央公园。此时,旭日东升,阳光明媚。他踏着小路上的积雪向园中走去,偶尔才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游人。他走到古城堡下的乌龟湖畔,眺望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大草场及其周边色彩斑斓的树林,不禁想到曾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中国东北的林海雪原。

洪钧下午要去机场,便恋恋不舍地沿着园中公路向外走去。一路上,他看到许多赶来健身、嬉戏、赏景、摄影的纽约人和外地游客,也看到不少因枝叶难堪积雪压迫而折断的树杈。快到中央公园的东南入口时,他远远就看见那用数十个破旧轮胎做成的高大塑像。他想,积雪不会把它压倒吧?就在他抬头观望时,一个声音传入耳鼓——“洪教授!”

这声音不大,但说的是汉语。洪钧转回身,只见维克多走了过来。

“洪教授,果然让我等到你了。我估计你就会来的。”

“你好,维克多。这里的雪景确实很美。不来看看,一定会成为遗憾!”洪钧敷衍着,思考着脱身的说辞。

“我知道你今天就要回中国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定要问你,因为它已经纠缠我许多年。不问,也一定会成为我的遗憾。”

“什么问题?”

“十几年前,你曾经到黑龙江的滨北农场去办过一个案子吧?”

“啊对。那应该是1994年了。”洪钧当然不会忘记,因为那是他留学回国之后办理的第一起案件,办案经历艰险曲折,而背后的人生故事更令人荡气回肠。

“你想起来啦?我猜你也不会忘记。”

“你怎么知道那个案子的?它与你有关吗?”现在是洪钧迫切地想把谈话继续下去了。

“十年前吧,一个老朋友从中国来,带给我一张《法制日报》,因为那张报纸上有一篇关于那个冤案的文章。我告诉你,我就是在那篇文章中看到了你的名字——洪钧,洪律师,印象老深刻啦!不过,我对那篇文章感兴趣,主要还是因为我认识那个案件中的一个人,也可以说是我的一个老朋友吧。”维克多的话语中还带着中国东北的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