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纪子 第叁话(第4/7页)

“嗯,没错,确实是阿供祭典。不过原本是叫做挂穗祭典的。每到秋收时节,人们就会在祭典上捧起稻穗,向神明表达感谢。在我年轻的时候,祭典不知道有多热闹!光村子里的祭祀团就是现在的十倍规模,祭典过后的盛宴也是异常隆重,所有人都盼着呢!那时候跟现在可不同,所有的事情都讲究着呢!在阿供的斋戒期间,神社要关闭一周。可是到了现在啊,连太夫①都没有了。”

①这里的“太夫”指的是主持祭典的神官。

老人说到这里,听到有人叫他,于是朝声音传来的方向挥了挥手,然后转过头来对纪子说:“祭典差不多要开始了。你慢慢看。我建议你一边参观祭典一边等人,这样要开心得多。”

老人往叫他的方向去了。那边站着几个与老人同样衣着的人。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准备进入神殿。

神社的院子里又多了一些人,不过还是不怎么热闹,没有什么举行祭典的气氛,连必在祭典现身的摄影师都没看到。

神殿中蹲坐着几个人,一齐面对着一位手持“币束”①的神官。纪子心想:这应该就是被称为太夫的祭典主持了吧。只见他舞动币束,烛台的光芒随之摇曳。在他身旁坐着一个白色的影子,面朝纪子这边。只能看清那是一个人,看不出性别和年龄。

①日本神道教仪礼中献给神的纸条或布条,串起来悬挂在直柱上,折叠成若干之字形。外形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根木棍上,缠有纸条。常见的是一根木杆上垂下2条、4条或8条垂纸,常见色是白色,不过也有五色、金色。用途有三种,用来供奉在神像前的,用来除魔的,用于祈祷和“清洁”。使用的时候一般是以“左右左”的方向来回挥动,也有直接插在一个地方固定不动的。

除魔仪式过后,祖神①后代们走下神殿,四处敬圣酒,一些人脸上开始泛起了红晕。

①当地氏族所共同信仰的神,是当地血缘之神。

敬酒期间,不知从何处聚集而来一群十三四岁的少年们,身着白色麻布“水干”,上面绘有与求签箱同样的“九枚笹”纹样,双腿的裙裤用绳子绑紧,头扎白巾,手上拿着一支带有银色纸穗的长矛。只有一人比较特殊,身着披肩,顶着一个表面斑驳的鹿头,手拿竹叶,走到少年们中间。

那位脸上长瘤的老人手持笛子出来了。除了老人,还有个人也拿着笛子。其他人中,有两人击鼓,一人鸣钲①。他们都穿着同样的浴衣,纯黑纺绸的礼服,绘有花纹,是乐官的打扮。

①中国古代打击乐器,亦名“丁宁”,铜制,形状近似小型的钟,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就是“编钲”。

笛声、鼓声响起,少年们开始围绕着中间的鹿头人翩翩起舞。乐曲曲调平缓、单调,舞蹈亦是闲情碎步。四周的少年们与鹿头人若即若离,不断重复着舞步,不知何时才会结束。

最初还觉得祭典挺新鲜的孩子们,看着看着也就厌了,又开始在院子里你追我赶起来。

这时,笛声忽转,鹿头人停在一处,原地转圈。接下来似乎是这场舞最后的高潮。只见他蹲下来,周围的少年们一起伸出了手中的长矛。舞蹈就跳完了。掌声稀稀落落。

表演完的少年们,举起陶制的酒杯,四处敬酒。神社内有位身着制服的警察在散步,见此情景并未阻止①,而是和一名村民谈笑风生。

①根据日本的法律,未成年人不得饮酒。所以文中的主人公见到警察不阻止这些十三四岁的少年喝酒会感到很奇怪。

最后,酒居然还敬到他这儿来了,他若无其事地一口干掉。

那个鹿头人并没有在舞蹈结束之后取下鹿头,就这么顶着它,喝着酒。纪子只能看到他的下巴。

神官在拜殿①出现了,是一位六十岁左右的男人,黑黑瘦瘦,个子不高。虽说瘦,却长着一张宽大的脸。他头戴一顶起了毛边的立乌帽子②,身穿草色素袍,手持一支大币束,口中不断地念念有词。

①在寺庙建筑中指正殿之前的部分,善信于此处摆设祭品祀神,故称为“拜殿”。“正殿”即位置处于正中的主要殿宇,是神社的主寺,也称为神殿或本殿。

②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流传下来的一种黑色礼帽,近代日本成年男性的和装礼服组成部分。镰仓时代以来,乌帽子越高表示等级越高。高高的那种叫立乌帽子,矮矮的那种是折乌帽子。公家通常带“立乌帽子”。此外还有侍乌帽子、印立乌帽子等。

“差不多就行了!”

“六藏太夫,你快点啊!”

四周的人们毫不客气地催促着。神官受到打扰,口中的祝词变得语无伦次,念不下去了。于是他草草结束了祝词,举起币束,用力挥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