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本格推理的胜负手(第3/3页)

但在本作中,陈爝和韩晋的互动多了起来,随着两人感情的升温(误),陈爝的吐槽越来越犀利,天才开始展露其人性的一面,他不再是置身事外完成任务的刀,而是水,润进了整个故事,是不可或缺的血肉饱满的主人公。

时晨用人物和剧情的改变,完成了叙述上的进步。这一点,可能比他在推理上的进步更让我感到惊喜。

推理

既然说到了推理,那么最后就说说时晨最依赖的武器——逻辑。

先说结论,本作的逻辑推理过程,没有《黑曜馆事件》那么密集,但是更高级。

《黑曜馆事件》中的逻辑,数量很多,单独拆开来每个质量也都很高,虽然,它们能拆开来。作者的诚恳体现在他在一个故事中,构思了可以撑十个故事的逻辑桥段。这些逻辑桥段都是“伏线——切入点——联想——排除——收束”式结构,每一个都是完整的小循环,这样的逻辑结构已经被国外很多优秀逻辑流作者验证并且多次使用过,是成熟的逻辑链。

数量上无法再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因为一个个堆砌逻辑链最终会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后果——牺牲故事。(当然,还有牺牲自己的脑子。)

反之,如前面所说,时晨对《镜狱岛事件》的故事性有了跳跃式的追求,只能牺牲逻辑链的数量,所以我们看到,《镜狱岛事件》中真正意义上完整的逻辑链,只有一条,就是最后通过书页脚印指证凶手的那一条。

时晨已经证明了,完整小循环的逻辑链他可以在一本书里面塞十个,既然如此,那就不妨挑战一下更有难度的逻辑循环吧。

我们分析一下《黑曜馆事件》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1,所以B1;因为A2,所以B2;因为A3,所以B3——因为B1+B2+B3,所以凶手就是你”,同样这种逻辑形式也可以在青崎有吾的小说中看到。

这种形式的构思难处在于如何设置A1、A2、A3,但它们是可以拆开来的,A1遇到的屏障不影响A2,三条线齐头并进,最后拼成一个变形金刚,在最终成型之前,它们互不干扰。

再分析一下《镜狱岛事件》中那个唯一的逻辑链形式:因为A,所以B,所以C,所以D;又因为C,所以C2,所以C3;叒因为D,所以D1,所以D2——因为D+C2+D2,所以凶手就是你。

我的天,用英文字母都觉得烦!当然,相信读者已经看过这段逻辑了,所以这里的ABCD分别指代什么,肯定是清楚的。

这个逻辑的难点在于它不可分割,不是组合式的真相,而是纯粹的因果式长线条。但是在长线条中间的某几个点,又分叉衍生出另外的线。一个线头最后变成了一张网。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从十条逻辑链变成一条逻辑链,逻辑上还是进步了——这条逻辑链是“长线+网状”的,中间每一个关键点,设置难度都是倍数级的增长。而且每一个因果结论都绕不开,它们彼此纠缠,互相影响,一个地方不通,整条逻辑链崩溃。

可恶,这种推理小说,连泄底都很累好吗!

布局、叙述、逻辑,时晨的《镜狱岛事件》在这三个方面都做了具有突破的挑战,挑战是否成功,还需要读者的检验。至少在我看来,以上几项,是这部小说的胜负手。作者在作品上能否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三座绕不开的大山。

我承认,时晨确实具有一名推理作者的基本品质,具有强烈的好胜心。

但同时,我觉得他不够聪明。真正聪明的作者,不会这么不给自己留后路。接下去的“数学家陈爝系列”第三作,还能写出来吗?

陆烨华,推理作者、译者,著有《超能力侦探事务所》《撸撸姐的超本格事件簿》等系列作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脑洞大开的世界观,受众多粉丝簇拥。


注:体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