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空降诺曼底(第6/25页)

帐篷上钉了一张纸,正被风吹得唰唰作响,上面潦草地写着“四二六补给部”几个字。每当卡车通过时,纸就被风吹得老高,估计不久就会被吹掉。补给品装在纤维板箱中,但数量也不过才几十箱。在后面的空地上,运输部队正从卡车上搬下补给品,并进行分类。其中有一箱补给品翻倒了,迭戈还上去帮了一下忙。

我和爱德看了看帐篷里面,几个补给兵正在来回走动,看样子都不像老手。大家应该都是初次上战场,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找谁。这时,我们注意到在桌子内侧处的一个留着一头张扬红发的补给兵,他正紧紧地盯着单据。

“我们是第五〇六团第三营的炊事兵,接到上级命令,来这里搬运野战炊事车。”

爱德自报家门后,这位身材高大的补给兵转身面向了我们,他摘下了夹在耳后的铅笔,一边搔着一头红发,一边向我们走来。

“第三营?哪个连?”

“G连。我是三等专业兵爱德华·格林伯格。”

军队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名称非常复杂,入伍之后我才渐渐搞懂。但一开始对于什么“师”“团”“营”等,真是摸不着头脑。一般来说,规模是按“师、团、营、连、排、班”这个顺次逐渐递减。我来举个简单明了的例子吧。

比如说,把美国陆军比作一个国家的话,什么什么“军”,什么什么“集团军”就类似于“州”。这样的“州”有不少,就拿“第七集团军州”来举例。“第七集团军州”里有很多“市”,其中一个就是我们“第一〇一空降师市”。

“第一〇一空降师市”下面又有很多“镇”,比如“第五〇一伞降步兵团镇”“第八一空降防空高射炮营镇”“第三二六空降医护连镇”等。部队名一般都是由数字和其任务组成。另外,相应的行政机关也与州、市、镇相匹配,如“团司令部”“营司令部”。

按照这种比方,我所在的城镇,就是“第五〇六伞降步兵团镇”。

在镇上也还有很多学校。如“反坦克连学校”“炮兵连学校”这两所专门学校,以及三所步兵学校。三所步兵学校分别为“第一营学校”“第二营学校”“第三营学校”。

我是“第三营学校”的学生,我们一共有四个班,分别是G连、H连、I连以及一个军需连。

我所在的便是G连。G连的课程基本围绕作战展开。为了进一步细分学生的职能,年级里近两百名学生被编入第一、第二、第三步枪排[11]及火力排四个队列。顾名思义,步枪排就是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机动步兵队,而火力排则是使用机关枪、迫击炮等重型武器的部队。一个排又细分为几个班,每个班有十二个人。

连长类似学校里的“班主任”,长官就是各科的教师,传达教师指示的下级士官相当于“班委”,这样解释简单得多。至于那位长得像猎人的上级,亚伦中士,是二排二班的头头。

二班就是我所处的队伍,我主要负责炊事方面的工作。我们也参与作战,但吃饭时间要为大伙准备伙食,平时优先听从“管理部”——相当于学校委员会的命令。只有在训练中通过资格测试晋级为专业兵的人才可以加入委员会。医护兵也属于专业兵之一,相当于带病人和伤员去医务室的保健委员。医护兵也参与作战,但国际法规定医护兵只能使用武器自卫,不能伤人。

简而言之,我来自“美国陆军国”的“第七集团军州”,住在“第一〇一空降师市”的“第五〇六团镇”,是“第三营学校G连班”里的一名学生,坐在“二排二班”的位置,是食堂的值日生。

“我叫蒂莫西,同属G连,五等专业兵。”

红发补给兵把铅笔夹回耳后,与我握了握手。他面色白皙,鼻头和脸颊上长着点点雀斑,年龄在二十岁上下。

“我是第四二六空降补给连的奥哈拉,野战炊事车就在外面,顺带把医院用的罐头也捎上吧。”

我往红发补给兵奥哈拉所指的方向看去,看到了三个印着大大的红十字的木箱。

“虽然数量不多,但总比没有强。货车不够了,麻烦你们自己推过去。”

奥哈拉转着手中的铅笔,并敲打着手中的文件夹板,略显焦躁。

“计划赶不上变化啊,所有的物资都耽搁了。刚到的人又得马上前往战场,所以人手实在不够。我们也只是负责后方支援,物资延误了我们也没办法。”

“就是说,补给品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充足?”爱德问道。

奥哈拉耸了耸肩,“用滑翔机运送的部分物资应该这两天会到,至于大件物资谁也打不了包票。你们也知道现在登陆作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按通讯部传来的消息看,‘奥马哈滩头’的战斗正陷入苦战,如果他们不能攻下那片海滩打开通道,车队也进不来。你们最好也想一下怎么节约配给口粮,熬到物资进来。话说回来,你们在哪里降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