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3/4页)

进门就是院子,入江被领进左边的房子。

从那里隔着院子可以看到对面的房间。大概是农村里的房子都是开放性的,房门都没有关。对面房子里有许多人。老人曾经说过今天有庙会,这些人大概是来参加庙会的。

入江被领进的房间,在他进来之前好象有人待过,显得十分零乱。

“请您稍微等一会儿,我马上叫人送茶来。”老人说后就走进里屋去了。

老人刚走,就进来一个十五六岁圆脸的姑娘。她说:“对不起,我把这里收拾一下。”

当他们眼光碰在一起时,入江感到姑娘的眼中含有敌意。

她把乱放在屋角桌子上的纸条归拢在一起。

入江无意地朝那里瞅了一眼,偶然看到刚才贴在柳树上的那张“最后胜利不待龟卜" 的标语。这样的标语条很多,大约有一百多张。

“喂,这么多呀!”

入江站起来,注意地看了看。

其中还有写着其他口号的标语。如" 誓以铁血收复失地“、" 彻底抗战,驱除倭寇”等。

这些都是宣传抗日的标语。有的纸角撕破了,或者粘着变了色的浆糊,大概都是象刚才那样从什么地方揭下来的。

姑娘没有搭理入江,急急忙忙地收拾着。看来好象有点故意这么做。

“这些标语怎么办呀?”入江问道。

“卖!”姑娘停下毛转身朝着入江,气冲冲地回答说。

“卖?卖给谁?”

姑娘没有答话。

“卖给日本军?”

姑娘没有言语,摇了摇头。

“南京方面的人?”入江觉得有点罗嗦,但还是问了一问。

所谓南京方面的人,是泛指跟日本合作的中国人。

对这次问话,姑娘明确地回答说:“对,卖给南京来的谢世育。”

“从南京到这儿来收买?劲头真大。”

“他在这儿,住在玉岭。”姑娘噘着嘴巴说。

看来她对张贴宣传抗日标语并借此而获得报酬,显然感到不满。

她还年轻,好象还不懂得在日本人的面前掩饰这种感情;也可能是明知对方是日本人,故意用这些带刺儿的话来回答。如果真是这样,那她真是个勇敢的姑娘。

“那末,全部能卖多少钱呀?”

“不知道。”姑娘绷着面孔,把下颚往上一抬。

“这是一桩好买卖吧,一个本钱也不要嘛。”入江想开点玩笑。

“不!不赚钱!”姑娘生气地回答说。

“为什么?”

“忠救军来要钱。”姑娘这么说后,报起那捆归拢在一起的标语,小跑着走出了房间。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生活在动乱地区的人们的痛苦,入江也是了解的。

在日军占领地区,居民如果不表示恭顺,不做出愿意协助的样子,自身就会危险。一旦贴出了宣传抗日的标语,如果不把它揭掉,村长等人就要受到严厉的叱责。

可是这里是忠义救国军和游击队部渗透进来的地方,如果揭下标语,又会受到报复。

真是进退两难。

因此,大概是在进行一种交易。——你们贴的标语,我们如果不把它揭下来,就会受到叱责。这一点请求给予谅解。不过…… 于是送上了金钱。

实际上从谢世育这个汪政权派来的人那儿可能多少也得到一些报酬,但这家主人送给忠救军的钱比这要多得多。

入江的心情暗淡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上了年纪的女用人把茶送了进来。

“刚才那位姑娘是……”入江问道。

“啊?噢,她是我们太大的侄女儿……" 女用人胆怯地回答说。

“是吗。她也帮着家里做活儿吗?”

“不,不,她上学念书。”

“是个有趣的姑娘,我想跟她说两句话。”

“是,是。我去叫她。”

“不,不要勉强。”入江后悔自己考虑不周。

他在北京就已经感觉到,当时日本人一说什么,中国人往往立即把它当作绝对命令看待。

尽管说了不要勉强,女用人还是急急忙忙地走了。大概是叫那位姑娘去了。

入江喝过茶,正在抽烟,这时主人进来了。

“招待不周,请多原谅。因为今天是节日,来了很多客人。……请喝茶。要不要再沏点茶?”老人满面笑容,不断地点头行礼。

在他的笑脸和殷勤的态度的背后,不知道隐藏着什么。

日本人在谈论中国人暗往往说中国人有表里两面,光从表面看不出他们的真心;认为对中国人要提高警惕。入江从各种人的口中听到过这一类的话。可是,以征服者的姿态来对待别人的人,谁又能对他坦怀相见呢?

“够了。谢谢您的款待。我这就要走了。”入江说。

“再多待一会儿吧。……到玉岭之后,请代我向三宅大人问好。我曾经受过他很多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