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伤蛇 四(第2/6页)

“有理。古人的确可能如此推论。”

“因此,相传若须杀蛇,必应断其气。”

“必应断其气——此言作何解?”与次郎问道。

一如文意,一白翁回答。“老夫曾周游诸藩,广搜形形色色的故事,对此倒是知之甚详。例如……”

一白翁自壁龛旁一只书箱中取出一册看似账簿般的记事簿。

“让老夫瞧瞧。口绳蛇蟒相关迷信,老夫这就为各位朗读一番。嗯……蛇执念甚深,故若斩杀时未断其气,其灵必将肆虐。北自奥州,南至艺州,此说几可谓遍及全国。除此之外,各国均有蛇灵寻仇、招来灾祸之说,故常言欲杀蛇,必须确实取其性命;未断其气,必将化为妖孽或死而复生。”

“死而复生啊……”

“噢,或许正是基于老夫先前提及的理由。肥后一带相传蛇魂宿于其尾,杀蛇时应将其尾压溃。骏河一带亦有类似传说。老夫推测,古人应是见到即便斩其首,蛇身仍能蠕动,方有此说。的确,即便遭斩首,蛇或鱼仍能活动好一阵。看来,这说法应是形容其生命力极为旺盛之譬喻。”老人说道,“此类传说,想必是起源于蛇执拗的生性。相模一带甚至相传,蛇死后,仍可凭怨念活动其躯。”

凭怨念活动其躯?若是如此,的确骇人。

“越中则相传,杀蛇时,务必将之斩成三截。房总一带亦有杀蛇后,不管弃尸多远,蛇都将回返寻仇之说。至于最为离奇的妖魔传说则是——想必与次郎先生亦曾听闻,就是铃木正三所著的《因果物语》中,与蛇相关的诸篇故事。”

“关于该书,在下所知无多。”与次郎回答,“是否就是那有平假名与片假名两版……”

“没错。该书载有多篇诸如死时心怀怨念之僧侣幻化为蛇、或忌妒成性的女子化为蛇身等故事。生性执着者大多蜕变为蛇。佛说系念无量劫,执着乃难以计量之重大罪业。如此看来,蛇被视为邪恶化身的情况可谓不胜枚举。但就现实而言,蛇毕竟为益虫,因此仍广为人类膜拜。故亦有蛇乃水神化身、神之御前、毘沙门天或弁财天之召使乃至金神化身诸说,劝人绝不可杀之。”

“金神化身?”

与次郎倒是听说蛇对金气避之唯恐不及。

蛇畏惧的是铁气,老人说道。“铁气泛指金属。金神之金,指的则是财产。某些地方甚至有为蛇咬必将致富、或地下藏蛇则家势必旺之说。”

遭蛇咬不是会要人命吗?惣兵卫纳闷地问道。正马则澄清并非所有蛇类均具毒性。“蛇似乎以不具毒性者居多,敢问老隐士是否如此?”

“诚如正马先生所言,”一白翁回答,“蝮蛇或南国之响尾蛇,的确带有致命剧毒,但具毒性之蛇种甚少。虽令人望而生畏,然多数蛇实属无害,反而对人有益。想必欲杀蛇必断其气之说,实为劝人切勿杀蛇之反喻。尤其是窝身家中的蛇,万万不可杀。”

“窝、窝身家中的蛇,不是反而该杀吗?”惣兵卫纳闷地质疑道,“让这种东西潜入屋内,岂不要引起一阵骚动?”

“噢,与其说屋内,或许该说是土地之内较为妥当。此言之本意,乃现身房屋周遭或耕地之内的蛇绝不该杀,反应将之视为家神。杀之可能导致家破人亡或家道中落;任其存活,反能成镇家之宝。”

“镇家之宝……”

“没错。毕竟蛇乃金神,某些地方甚至视其为仓库之主。勿忘蛇虽好盗食仓中囤米,但亦好捕食老鼠。”

“原来如此。”

总而言之,言下之意乃见蛇绝不该杀?与次郎心想。看来正如老人所言,杀蛇须断其气之说,实乃不可杀蛇之反喻。

“不过,老隐士,”剑之进打岔道,“听了这么多与蛇相关的有趣故事,但关于蛇乃不死之身、至为长寿之说……”

“老夫知道,老夫知道。”老人挥舞着皱纹满布的消瘦手掌说道,“蛇蟒多被视为神秘或具神性之生灵,故常与禁忌有所联系。此外,基于其褪皮与冬眠之习性,亦常被视为不死之身。听闻老夫的叙述,各位对此应已有所理解了。是不是?”

是的,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么,方才提及的《因果物语》中有如下故事。相传此事发生于上总国,一人名叫左卫门四郎,于田圃中见一雉鸡为蛇所捕。眼见雉鸡即将为蛇所噬,左卫门四郎便将蛇自雉鸡身上剥离。不过,这绝非一则雉鸡遇人解围,图谋报恩的故事。左卫门四郎救出雉鸡后,却将之携回家中,烹煮而食。”

“此人吃了雉鸡?”

“没错,还不忘邀来邻家友人分食。”

“救了只雉鸡,却吃了?”

“可见左卫门四郎此举并非为雉鸡解危,不过是抢夺蛇之猎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