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篇(第2/15页)

R.:先生……

N.:一位虔诚笃信的女基督徒,从不对自己的孩子们讲授教理,临终时又不祈祷上帝,但却感动了一位神甫,又使一位无神论者皈依了宗教……啊!……

R.:先生……

N.:至于该书的趣味么,它是写给所有的人看的,所以它无趣味可言。书中没有一件恶劣行径,没有一个让好人感到害怕的恶人;书中尽是一些极其自然而朴实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突发事件,没有任何的戏剧性变化。一切都是早已有所预料的,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预见的那样发生着。我们难道有必要把自己家中和邻居家里每天所见的事情都一一详细记录下来吗?

R.:您的意思是,得写一些普通人的稀罕事。我觉得我宁愿写与您相反的情况。另外,您把这本集子看做是一本小说了。它根本就不是小说,这一点您自己也这么说了。这是一本书信集……N.:这根本就不是什么书信集,我觉得我已经这么说过了。书信这么写法简直少见!非常的夸张!太多的感叹!矫揉造作的地方不少!把鸡毛蒜皮的事都拿来详加叙述!一些简单的道理偏偏要说出一通大道理来!精辟的话语、一针见血的话非常罕见;缺乏细腻、力度和深度。出言高雅,但思想贫乏。如果说您的人物是真实的人物的话,那您得承认,他们的言谈举止却是很不真实的。

R.:我觉得,按您看问题的方法,您说的是对的。

N.:您是不是希望读者会有不同于我的看法?那您干什么还非要征求我的意见呢?

R.:我是想让您多说一些,我好反驳您。我看得出,您非常喜欢为出版发行而写的信。

N.:为出版发行而写信的人有这种想法似乎不足为怪。

R.:人们只能在书中看到那些愿意出现在书中的人。

N.:作者么,他想在书中如何表现就如何表现吧,而他所描写的人物,则让他们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吧。不过,在您的书中,这一优点可是缺少的。没有一个人物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的,没有一个人物特点描写得很鲜明的,没有一个论点是令人信服的,对上流社会也表现得毫无所知。在这个只关注他们自己的两三个情人或朋友的小圈子里,我们究竟能学到些什么呢?

R.:学会热爱人类。在上流社会里,人们只能学会如何仇视别人。您的判断很苛刻;读者们的判断大概就更加苛刻了。我并不想指责读者们的评判不公正,我只是想跟您说说我对这些信是怎么看的,我这并不是为您所指责的缺点进行辩护,而是想找到它们的根源。

人们在离群索居时,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与同人交往时有所不同;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后,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就大不相同了:想象力因为总是受到相同事物的刺激,所以就变得异常的活跃,异常的强烈。总是那么几个熟面孔,并且与其他的思想交织在一起,使之具有孤独者们言谈话语中常常出现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奇怪的特点。他们的语言是不是因此就特别的强有力呢?根本不是;他们的语言只不过是奇特而已。一个人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学会说话铿锵有力。首先,这是因为说话必须与众不同,并且还要超过别人;其次,就是因为要时刻不忘坚信自己所不相信的事情,表达自己所没有感受到的感情,所以必须在言辞上下工夫,使自己的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弥补内容之空泛。您以为真正充满激情的人会像您在戏剧和小说中所看到的人物那样,尽说些花言巧语、空泛大话呀?不是的,他们的感情是由衷的,表达起来十分丰富,但力量不够;这种感情甚至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才表述的;它也并不怀疑别人会对之产生疑惑。当他们在讲述自己的感受时,并不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人们对发生在大城市中的爱情故事大加渲染,难道大城市里的人真的比农村乡野的人对爱情感受得更深吗?

N.:您是在说,语言的贫乏反而证明感情的强烈。

R.:至少有时候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您去读一读一位想一鸣惊人的作者闭门造车地编写出的一些情书,您就会感觉到,尽管他心中没有燃烧爱情之火,但他写出来的话,如同人们所说的,妙笔生花,热情似火,力透纸背,只不过这股火却激动不了读者们的心。您读着将会很高兴,甚至也许还会引起心灵的颤动,但这种颤动会是短暂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让您除了记住信中的几个词句而外,其他什么也没留下。相反,一封真正源自爱情的信,一封动了真情的情人所写的信,反而写得松松垮垮,拖拖沓沓,杂乱无章,唠叨重复。他的心里充满着激情,同样的一件事,总是翻来覆去地说个没完,如同不停地流淌着的清泉,总不枯竭。这样的信虽平淡无奇,没有惊人之笔,看过之后也记不住其中的一字一句,没有任何可以让你拍案叫绝、印象极深的地方,但是却让你心有所动,无端地激动不已。如果说此信语不惊人的话,但它的真实却让你深受感动,因此写信的人与看信的人的心便融合相通了。而无动于衷的人,只知甜言蜜语、废话连篇的人,是绝对体会不出这类书信之美的,他们对这类书信一向是鄙夷不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