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的名字叫黑(第3/4页)

[2]萨法维王朝(1502—1735):统治波斯和中亚地区的强大王朝,与西邻奥斯曼帝国之间战事频仍。在本小说故事发生的时期,奥斯帝国苏丹穆拉德三世(1574—1595年在位)闻悉萨法维王朝因君主更迭,政权动荡,于1578年派兵进犯伊朗西北部地区。刚刚登基的萨法维王朝君主穆罕默德、胡大班德(1577—1587年在位)派长子哈姆泽、米尔扎率军迎敌,击溃了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收复了失地。小说这里大概是指这场战事。

[3]大不里士:位于伊朗西北部,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省会。大不里士是伊朗萨法维王朝最初的都城,其第二任君主塔赫玛斯普一世(1524—1576年在位)是细密画艺术的狂热追逐者,网罗了大批细密画大师在自己的宫廷画坊中,形成著名的“大不里士画派”,该画派在色彩运用上以鲜艳亮丽炫目迷人为特征。该画派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名作,收藏在世界各地的重要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其中最伟大的作品就是由著名细密画大师苏尔坦·穆罕默德为塔赫玛斯普一世主持绘制的菲尔多西的《列王记》。

[4]加兹温:伊朗城市名,位于大不里士与德里兰之间,靠近德里兰。伊朗萨法维王朝君主塔赫玛斯普一世晚年因虔信苏非神秘主义,不再热衷绘画,而热衷于幽居修行,把自己宫廷中的细密画家全赶走了。细密画家们转投加兹温总督易卜拉欣·米尔扎(塔赫玛斯普一世的孙子)。易卜拉欣·米尔扎是细密画的狂热追逐者,为此在加兹温修建了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他下令绘制了菲尔多西的《列王记》和贾米的《七宝座》等细密画的经典之作。在易卜拉欣·米尔扎主持下的画坊形成“加兹温画派”。该画派在色彩运用上综合了赫拉特画派(见19页注释[1])和大不里士画派的特点,既注重用金色突出画面的富丽堂皇,也注重颜色的鲜艳亮丽眩目。在对人物的描绘上开始注重脸部细节和人物的身条、衣褶等细节,是后来的“伊斯法罕画派”的滥觞。

[5]切尔卡西亚:高加索山区一部落名称。

[6]阿布哈兹:高加索西部山区,黑海东岸一带,现属格鲁吉亚。

[7]明格里亚:生活于希腊科林西亚湾一带的部族名称。

[8]波斯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

[9]海达里耶教团:历史上曾有三个海达里耶苏非教团,第一个出现于12世纪末,在伊朗东北部霍拉桑地区流行,今霍拉桑省仍有一中小城市名海达里耶;第二个出现于15世纪初,在伊朗西北部阿塞拜疆地区流行。第三个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苏非派教团萨法维教团的分支。萨法维教团最初创建于14世纪。第五代首领海达尔继位后(1456年),信徒大增。信徒皆戴红帽,帽上缀十二根红流苏,象征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故被称为“红头军”。后来海达尔及两个儿子战死,时年不足13岁的幼子伊斯玛仪,便率军征战,终于1502年建立了强大的萨法维王朝,伊斯玛仪为开国君主,史称伊斯玛仪一世。该王朝以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为国教,该教派传至现今的伊朗、萨沙维教团的另一分支以海达尔为宗师,形成海达里耶教团,该分支教团修行方式趋向极端,萨法维王朝君主与之断绝关系。该三个海达里耶教团后来融为一体传入小亚细亚地区,在该地区十分流行。本小说说该教团的教义奉行鸡奸、吸食大麻等,不见记载。

[10]这里指伊斯兰教苏非派的一些修行活动。苏非派是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萌发于7世纪末,8世纪开始逐渐流行于阿拉伯地区。9-10世纪逐渐组织化、制度化,涌现出一些苏非神秘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11世纪,苏非神秘主义成为伊朗社会的主导思想,对伊朗宗教文化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11-17世纪是苏非神秘主义的兴盛时期,其影响达至北非、小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半岛、波斯、北印度、中亚、乃至中国西北部穆斯林地区。其中一些苏非派修道团生存至今。

苏非神秘主义分为实践和理论两部分。其理论核心是主张“人主合一”,即人可以通过自我修行滤净自身的心性,在寂灭中获得个体精神与绝对精神(其主安拉)的合一,以此获得个体精神在绝对精神中的永存。实践修行包括内省式的沉思冥想和外在的跳旋转舞、尖刺身体、重复不停地摇头赞念等。其中一些外在修行方式被传统教派视为异端。因苏非派奉行苦行修道,因此也被统称为“苦行僧派”或“苦行宗派”。各个苏非派修道团都有各自的名称,彼此独立,各教团之间修行方式也不尽相同。

苏非苦行僧在浴室里挽起爱人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