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德·洛克(第7/108页)

收到邀请后,洛克来到委员们面前,解释说他会很乐意设计这个博览会,但是要独自承担。

“你不是认真的吧,洛克先生?”委员会主席表态说,“毕竟,对于这样一个了不起的项目,我们要尽可能地做得尽善尽美。我是说,你也许还记得一句古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何况是八个……那么,你可以亲眼看一看——全美国最出色的天才,那些最响亮的名字——友好合作和共同努力——你知道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奇迹。”

“我知道。”

“那么你认识到……”

“如果你需要我,你就让我全做,独自一人承担。我是不与顾问团合作的。”

“你希望拒绝这样一个机会,一个可以稳操胜算的历史性的赌注,一个扬名世界的机会,实际上是一个青史留名的机会……”

“我不与集体合作。我不询问他人,我不合作,我不与他人协作。”

建筑界对洛克的拒绝作出了愤怒的声讨。人们说:“那个狂妄的杂种!”那种怒不可遏,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职业方面的闲谈。每个人都把这当成是对他们个人的侮辱,都觉得他自己有资格来改变、建议,或者改善任何在世者的作品。

埃斯沃斯·托黑写道:“这一事件反映了霍华德·洛克先生的自我主义,反映了他一贯表现出来的肆无忌惮的个人主义的傲慢自大。”

在八位被选拔出来设计“世纪征程”的人中,有彼得·吉丁、高登·L·普利斯科特和罗斯通·霍尔科姆。

“我不会与霍华德·洛克合作。”看见顾问团名单时,彼得·吉丁说,“你们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找他,要么找我。”他被告知洛克先生已经谢绝了。吉丁担当了顾问团的领导角色。新闻界有关博览会建筑工程进展情况的报道中提到了“彼得·吉丁和他的同仁们”。

吉丁在过去几年里养成了一种刻薄倔强的脾气。他吆喝着发号施令,一遇到点小困难便失去耐心。发脾气时,他便冲着人拼命喊叫。他用词极其刻薄,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语气透出一种怨妇似的阴险和恶毒。他整天绷着个脸,愁眉不展。

一九三六年秋天,洛克将他的事务所搬到了考德大厦的顶层。设计那座大楼时他就想,有朝一日,那个地方会成为他事务所的地址。他看着新门上“霍华德·洛克——建筑师事务所”的铭牌,站了一会儿,然后便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的房间在整套房间的尽头,三面环着玻璃,高高地俯瞰着城市。他在屋子中间停住了。透过宽大的玻璃窗,他可以看见法果的百货商店、恩瑞特公寓和阿奎亚娜酒店。他走到朝南的窗前,在那里站了良久。在曼哈顿的一角,隔着遥远的距离,他看见了亨利·卡麦隆设计的戴娜大厦。

十一月的一个下午,从长岛一个施工现场视察回来后,洛克走进接待室,抖着湿透了的雨衣。他看得出秘书脸上那种竭力克制着的激动,她一直在急切地等着他回来。她说:

“洛克先生,这很可能是一件大事,我擅自做主帮你安排了一个明天下午三点钟的约会。在他的办公室。”

“谁的办公室?”

“他半小时前打的电话。是盖尔·华纳德先生。”

2

楼门口的上方悬挂着一个标志,与这家报纸的报头一样:

纽约旗帜报

那标志不大,却是无须强调的声望和实力的宣言,它就像一个完美的笑话——嘲笑着这座大楼赤裸裸的丑陋。除了那个报头的暗示,这座大楼简直就是一座藐视一切装饰的工厂。

入口处的大堂看起来像一个锅炉的嘴,电梯吸进一连串人类燃料,然后再将他们吐出去。那些人并不匆忙,可是走路时还是有一种减缓的仓促,受着目的的驱使。没有人在门廊里闲逛。电梯的门像活塞一样咔哒作响,声音中有着如同脉搏一样的悸动。点点红绿灯在墙板上闪着,指示着高吊在半空中的电梯厢的位置。

仿佛那座大楼里的一切都通过这个控制台控制在一个对每个动静都了如指掌的权威手里;似乎建筑里流淌着管道中的能量,无声无息地、平顺地运行着,犹如一台无人能破坏的巨大机器。没有人注意这个在大堂里稍事停留的红发男子。

洛克抬头看了一眼镶着瓷砖的拱顶。他从未恨过任何人。这幢大楼的主人在这幢大楼的某个地方,那个人让他感觉到,此刻他离仇恨近在咫尺。